鋼鐵去產能速度緩慢主要因為政府管太多 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相關人士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分析,最后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這段時間的下行和前兩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變化在于企業盈利水平在下降。盈利水平下降以后,很多企業虧損面在擴大,在這些虧損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政府財政收入狀況也在變差。并且集中在鋼鐵、石油、石化、煤炭、鐵礦石五大行業。 根據調查,大體而言,鋼鐵、石油、石化、煤炭、鐵礦石五大行業PPI負增長20%多,這五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70%以上。也就是說,目前工業利潤下降主要是由這五大嚴重產能過剩行業引起的,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整個工業就會長時間處于困難狀態。 因此,五大行業“去產能”就成為國家平衡經濟的重要措施。但是這個過程卻相當緩慢,行業人士分析,這與中國經濟體制的特點有關系。政府過多干預,使得政策無法按照預期進行。 走出這種困局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用大規模刺激政策增加投資需求,由此提高供給側的產能利用率,試圖恢復過去高增長時期的平衡。這種辦法面臨的最大約束是歷史需求增速峰值的“天花板”,投資需求不可能再達到足以拉動供給側已有產能的規模。盡管基礎設施、房地產等投資還有一定空間,但短期“透支”將會減少未來需求,而今后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還要靠投資支撐。同樣不能忽視的是,過度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等指標,將會加大地方本已嚴重的財政金融風險。 另一種思路是在需求側適度穩定投資,目的是防止需求短期內過快下滑,同時為供給側調整爭取時間;重點放在加快嚴重過剩行業的退出和重組,較大幅度地減少產能,通過減產帶動價格回升、企業效益改善,從而建立起與新的增長潛能相適應的供求平衡關系,也就是達到“轉型再平衡”。
走出這種困局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用大規模刺激政策增加投資需求,由此提高供給側的產能利用率,試圖恢復過去高增長時期的平衡。這種辦法面臨的最大約束是歷史需求增速峰值的“天花板”,投資需求不可能再達到足以拉動供給側已有產能的規模。另一種思路是在需求側適度穩定投資,目的是防止需求短期內過快下滑,同時為供給側調整爭取時間;重點放在加快嚴重過剩行業的退出和重組,較大幅度地減少產能,通過減產帶動價格回升、企業效益改善,從而建立起與新的增長潛能相適應的供求平衡關系,也就是達到“轉型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