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走訪、考察,系統分析了影響垃圾回收利用的主要原因之后,她開發了一款有關城市垃圾高效回收的手機APP,并憑借該項目拿下了今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垃圾回收方式亟待改變
北師大附中為學生們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課程”,在這門課程上,竇箏開始接觸到基本的研究方法,學習如何研究一個課題。于是,從去年暑假,竇箏開始利用周末走訪周圍小區以及廢品回收點。
轉悠一圈下來之后,竇箏發現,垃圾回收還真是有不少難言之隱。首先,收廢品造成的占道問題最為嚴重,而這背后卻是一組看似無法調和的矛盾:大部分業主都會在回家的路上選擇回收戶,所以,對于廢品站的人來說,如果不在那條回家“要塞”上扎堆聚集根本拉不到生意;而人多的地方勢必就會造成占道。
此外,竇箏發現,各個小區里有專門回收“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箱子,卻沒有一個可回收垃圾桶。直接在小區里設置可回收垃圾桶,這個問題是不是就能迎刃而解了呢?與物業溝通之后,她才了解到,事實也并非如此:一方面,很少有人會直接把本來能換錢的廢品扔到可回收垃圾桶里;另一方面,打包好的可回收垃圾也會有被個別人撕開翻找的危險,極大影響了小區的環境衛生。而不設垃圾回收箱,讓收廢品的人直接進小區,物業又會時不時收到居民投訴。
竇箏心里慢慢有了眉目,解決垃圾回收造成的不便,首先要解決的,可能就是招攬生意的方式和交易模式。
本是對垃圾桶進行實地考察,但在暑假里這一趟趟的走訪下來,竇箏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除了廢品難收,衣物無處可捐的問題也困擾著不少人。
叫外賣啟發出互聯網思維
對于暑假獨自在家的竇箏來說,外賣自是必不可少,叫的次數多了,發現這叫外賣與送廢品還真有點兒相似之處,“當時我剛發現,原來叫外賣可以不用打電話,能直接在APP上下單。仔細一想,送外賣的跟收廢品其實挺像的,只不過一個是賣,一個是買。”
再加上去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社會上掀起了“互聯網+”的熱潮,習慣于每天看點兒新聞的竇箏被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思維包圍著。她心里也開始慢慢有了將垃圾回收與衣物捐贈共同做成一個APP平臺想法的雛形。
為了更好地驗證自己的想法,了解用戶的需求,竇箏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始了廣泛的問卷調查。她隨機發放了200份紙質問卷,通過微信朋友圈調查了100人。
問卷結果印證了竇箏走訪過程中發現的矛盾點,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回收垃圾的方式都是找垃圾回收散戶進行回收,但是近一半的人又對這種回收方式有諸多意見,認為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同時,問卷結果顯示,有近9成的人愿意把廢舊衣物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但是卻都普遍認為目前的捐獻設施或方式使用起來不盡方便。此外,如果有一款方便廢品回收和衣物捐贈的APP,8成以上的人愿意試試。
垃圾回收APP涵蓋7大功能
打開竇箏設計的“城市垃圾高效回收手機”APP,可以發現該系統主要包括三大平臺:宣傳平臺、市場平臺和公益平臺。這三大平臺涵蓋了7大功能,其中,宣傳平臺包括了垃圾分類的動態訊息、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游戲以及熱線咨詢電話等;解決生活痛點的功能則主要集中在市場平臺和公益平臺兩部分。
打開市場平臺,用戶可選擇“賣家”或“買家”身份,完成注冊。賣家只需輕點手機“下單”,廢品回收商戶接到訂單后,就會上門服務。這樣一來,就賣方來說,可以實現足不出戶賣出廢品,省時省力;而對廢品回收人員來說,也不必再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聚集,占道問題便迎刃而解。此外,由于有了線上統一管理,物業部門也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可以對進入小區的廢品回收人員身份進行提前登記,不少居民擔心的安全問題便也有了保障。
公益平臺則更像是一個大的“互助論壇”,用戶可選擇“提供捐助”或“尋求捐助”進行注冊登錄,為一方不需要的衣物、書籍、學習用品等通過手機APP找到更好的下家。
對于如何推廣這款APP,竇箏有著自己的點子,“為了提高公眾的參與度,便于公眾下載,可以在全市所有垃圾桶上印上二維碼,大家通過手機掃描就可以下載。城市垃圾桶有數百萬個,如果能夠有效利用起來,應該能發揮不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