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被交通運輸部列為2013年建設科技項目,“消化”建筑垃圾600萬噸、恢復垃圾場占用土地3000畝、減少取土開挖面積1500畝、節省生石灰17萬噸、節約燃煤3.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00多萬立方米的綠色環保高速公路,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技術實力。
由中國鐵建二十一局集團三公司等11家施工企業參建的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是陜西省“十二五”末期的五大重點工程之一,全長122.61公里,設計為雙向6車道,時速120公里,是西安在全國高速公路網中東聯西進、溝通南北的主樞紐。
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而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橫貫涇陽、三原、高陵三縣,被稱為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是旱澇保收的“糧倉”。
公元前246年,秦國修建鄭國渠,在這里“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即引高含沙量河水,灌溉鹽堿沼澤地,使灌溉、肥田、改良土壤一舉三得,成為當時中國農田灌溉技術上的一大創舉。
放眼望去,一馬平川的秦川沃土,國家級農業試驗田遍布。筑路取土,勢必毀壞大片農田,建設者不忍將良田“開膛破肚”。到處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觸發了技術人員的靈感,利用建筑垃圾填筑路基的設想,得到設計院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陜西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建設集團在二十一局三公司擔負的6標段劃出400米試驗段,與施工單位聯合啟動了“建筑垃圾在公路中的再生應用技術”科研課題。他們通過填筑試驗,采用灌砂法、降差法、彎沉測定等技術措施,將建筑垃圾粒徑控制在25厘米以下,每層鋪筑25厘米至30厘米,再反復碾軋7遍,有效控制填筑質量,檢測密實度高達96%以上。經過6個月的觀測,路基沉降僅為0.6毫米,技術指標超過普通填料標準,其技術成果迅速在全線推廣。
據悉,目前在發達國家已普遍應用建筑垃圾再生技術,但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是世界上建筑垃圾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達20多億噸,此項技術的成功運用,為消化處理建筑垃圾、打造綠色環保工程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