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指數(由美國明晟公司開發、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最多采用的基準指數)的一份報告顯示,紡織行業的化學品風險在消費品類排名第三,屬于化學品高危產業。全球紡織化學品使用量占消費品類化學品使用總量的25%,其中45%是在中國消耗。從使用量到風險監管之間的差距來看,紡織行業的化學品問題不容忽視。
“紡織行業化學品管控技術決定了其化學品管控能力,影響行業環境治理的能力和質量,直接關系到中國紡織行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可持續競爭力。”在近日于浙江省紹興上虞區舉辦的“供應鏈化學品管控的協作與創新”會議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紡聯)副會長孫瑞哲公布了《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并同代表全球市場包括耐克、阿迪達斯、H&M等在內的21個主要服裝品牌的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組織(全稱Zero Discharge of Hazardous Chemicals,以下簡稱ZDHC)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紡聯、ZDHC將共同推進全球紡織供應鏈的化學品管控體系建立和融合,促進中國紡織行業的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
下游傳導上游,化學品管控日趨重視
據ZDHC亞洲區總監林立介紹,ZDHC是2011年由阿迪達斯、耐克、彪馬、李寧等六大品牌企業發起的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組織,旨在促進紡織和鞋類行業開展可持續化學品的研究與實踐以保護消費者、工人和環境,并承諾到2020年實現有害化學物質的零排放。發展到今天,ZDHC已擁有22個締約品牌、5個價值鏈成員和4個支持成員。
“控制有害化學物質僅靠最下游品牌商是遠遠不夠的,希望聯合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如生產企業、化學品供應商、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加入進來。”正如林立希望看到的,隨著供應鏈下游對化學品管控的重視逐漸傳導,紡織品供應鏈化學品管控正在從貿易商、服裝商、面料商逐漸向前端推進。在此次會議上,包括染料生產企業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紡織行業供應鏈上游化學品供應商也開始參與到行業的溝通交流中。
龍盛總工程師歐其表示,下游紡織印染企業對化學品有害物質的管控日趨嚴格,倒逼企業不斷開發更加綠色穩定的產品,同時嚴格管控自身原材料化學品的采購。
印染企業江蘇益達集團研發總監分享了其在化學品管控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一次例行檢測中,在污水處理進水口檢出幾十ppb級別的NP(壬基酚),我們立即對所有化學品和原材料進行檢測,但沒有發現來源,最后是在工人用的洗手液中發現了幾百ppm級別的NP。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教訓,要對生產環節全過程進行化學品管控。”
“在即將發布的《紡織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促進行業綠色發展成為紡織工業的重點任務之一。紡織產業和民生、環境、消費緊密相連,如何從注重制造業自身發展,延伸至改善和產業發展密不可分的所有外部環境的關系,是行業必須考慮的課題。”孫瑞哲表示,現階段需要構建一個符合行業發展現狀及包含全產業鏈協同政策、模式和創新的實施路線圖,聯合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供應鏈上下游產業以及各利益相關方共同推進綠色發展。
截至目前,國內產業界已有48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率先聯合成立了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產業創新聯盟。
聯手供應鏈企業建立化學品管控平臺
“《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的核心目標是建立化學品風險防控體系,而企業的化學品管理能力建設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核心內容。因此,接下來中紡聯將和ZDHC以及主要利益相關方共同開發統一的能力建設體系。”中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閻巖向記者表示,作為行動綱要最先著手的一項工作,2015年中國紡織信息中心開始開發CiE紡織化學品環境影響改進交換系統,以上下游的化學品提供、使用和測試,推動供應鏈中相關信息的識別、交換,為進一步改進和提升提供數據基礎。
“下一步關于建立紡織化學品安全數據庫,并開展污染排放、轉移登記也在計劃之中,以求構建一個全供應鏈的統一平臺,提供效率提升和信任機制。”閻巖表示,將利用接下來6個月時間來做基礎情況收集和試點,分析、研究和制定《紡織供應鏈化學品管理創新2020行動綱要》的1.0版,包括具體的目標和行動計劃。
“我們將邀請包括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產業創新聯盟在內的50家紡織印染企業參與到這次行動中,并在10家企業做深度試點,預計在11月召開的第二次綠色制造會議上公布階段性成果報告。”閻巖說。
林立認為,CiE平臺的開發將方便數據的采集和披露。“因為目前的現狀是,供應鏈中到底使用什么化學品,是否能夠符合環境要求,以及工廠在廢水排放時有害化學物質殘留情況如何等都不是很清楚,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
標準融合需多方參與
要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標準。
“中國的標準體系非常龐雜甚至相互矛盾,來自多利益主體的同類標準存在的沖突往往給供應鏈帶來不必要的成本和困擾。在化學品管控領域,推動政府、行業和供應鏈在此方面的對話、協調與融合也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的智慧和力量。” 閻巖指出。
Intertek天祥集團中國市場事業部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建平表示贊同:“截至目前,關于紡織類服裝、鞋子有害物質的檢測方法標準超過90個,加上正在制訂的,今年年底預計超過100個。客觀地說,有害物質檢測我國走在世界前列,但遺憾的是重復建設過多。現在做化學品管控的檢測標委會有6個,包括紡織品標委會基礎分會、皮革標委會、鞋子標委會、染料標委會、染料標委會印染助劑分會以及商檢系統的標委會,都在同時開展有害物質檢測的標準化工作。在檢測技術手段有限的情況下,標準大同小異,浪費了大量物力人力。”
林立也指出,在供應鏈當中,工廠會接受來自不同品牌審核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ZHDC致力于開發一套統一的審核方案,確保供應鏈環境審核的一致性和審核結果的分享。
“目前已開發了一個后臺的數據庫平臺,未來這些審核結果有望在平臺中分享。同時為了促進全球審核標準的統一,將與SAC可持續服裝聯盟模塊保持一致,盡可能在全球保持統一標準。”此外,林立補充,ZDHC還將為全球開發一個統一的廢水排放標準。目前,廢水水質的指南文件已經起草完成,預計7月份向公眾征求意見,9月1日正式對外公布。
“紡織行業化學品管控總體進展不是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末端管理思維。”王建平坦言,現有的中國強制標準和歐美法規對有害物質的管控要求基本都圍繞在最終產品上。
“在末端層次,紡織行業有兩個強制化標準,分別是童裝和服裝安全檢測標準,提出的有害物質管控超過10種,此外皮革和鞋子也有標準。但針對源頭染料的強制標準只有兩個,助劑還沒有強制標準,對比可以看出在源頭管控上是不到位的,并且重末端輕前端還將導致社會成本居高不下。”王建平舉例,比如一家染料廠生產的染料出了問題,若在源頭管控僅需做一次檢測即可,但如果不管控或者沒有強制標準要求,流通到最終端的成衣廠可能涉及成百上千家,現在的做法是每家成衣廠都需要檢測。
王建平倡議,化學品管控應遵循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社會管理是由政府管理,社會治理是供應鏈上下游所有成員作為合作伙伴,聯手參與管理。”
有害化學物質替代是趨勢
ZDHC自成立起,主要工作是全面收集所有用于紡織和鞋類產品當中的化學品,對化學品清單進行有害性評估,結果一分為二:將評估結果當中危害性特別高并且目前能在市場當中找到替代品的物質全部放入MRSL(限制物質清單),將沒有合適替代品或者替代并不經濟可行的化學品納入研究清單。
根據要求,ZDHC相關品牌商根據MRSL控制其整條產業鏈上的有害物質存在情況,即使有些物質不會存在于最終產品中,也不允許其在生產過程中使用。
“這實則是在向市場釋放信號,替代是必須的,我們希望和化學品行業學術研究機構、政府機構共同鼓勵更安全的替代產品的開發。”林立表示,目前進入研究清單的共有9種物質,將先從DMF(二甲基甲酰胺)的替代研究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將發布第一份關于DMF研究概述,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合成革和PU(聚氨酯)生產當中使用DMF的替代,一旦在市場當中找到替代品而且經濟可行,這種列入研究清單的物質將會被轉入MRSL,從而在生產過程中限用。
據林立介紹,2016年的關注重點將放在與亞洲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合作上。除了此次與中紡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外,ZDHC還和中國皮革協會進行了緊密的合作,中國人造革合成革行業也將參考MRSL開展行業國家標準的制訂工作。
作為參與MRSL標準制定的唯一亞洲地區代表,東華大學教授、中國印染行業協會環境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奚旦立不無擔心地表示:“歐美在研發替代化學品方面走在了我們的前面,導致我國紡織工業在技術研發上總是被牽著鼻子走。”
“技術壁壘客觀存在,雖然生產的大頭在我們,但核心研發掌握在國外。”奚旦立表示,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較為薄弱,一是源于環境意識不強;二是研發投入較少,資金雄厚的企業尚屬少數。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奚旦立領導的團隊歷時9年,成功利用稀土催化氧化和曝氣技術實現印染廢水的零排放。目前已進入工業化運行階段,日處理規模300噸印染廢水,噸廢水產生污泥減少至300克~500克,10元/噸廢水處理成本與目前常規技術持平。
奚旦立告訴記者,靠現有技術組合做到廢水60%回用率已經很難,而這項全新技術可實現100%回用。目前,技術已通過有關部門技術鑒定,理論處理規模可增至4000噸/日。“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項技術我國走在最前面。”這位年近80歲的行業環保權威專家自信地表示。
關于ZDHC
2011年,由阿迪達斯、耐克、彪馬、李寧等六大品牌企業發起成立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組織(ZDHC),旨在促進紡織和鞋類行業開展可持續化學品的研究與實踐以保護消費者、工人和環境,并承諾到2020年實現有害化學物質的零排放。發展到今天,ZDHC已擁有22個締約品牌、5個價值鏈成員和4個支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