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成本,減少對本土的污染,選擇將各種類型的廢舊垃圾運往海外,其中有一部分屬于非法走私。而發展中國家為了謀生存,對海外垃圾照單全收,全球爭論最多的就是電子垃圾。
2008年11月,美國CBS電視臺知名新聞節目《60分鐘》曝光了電子垃圾跨國走私的行當,隨后廣東汕頭潮陽貴嶼鎮的污染影像暴露在陽光下。一場關于海外電子垃圾的接收和不接收問題引爆全球。
據調查,貴嶼鎮80%的電子垃圾來自海外,最主要的是歐洲和美國。 2013年5月,央視報道稱,貴嶼90%以上的兒童曾受過重金屬污染。為了徹底治理污染問題,貴嶼鎮第一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貴嶼或者能夠在政府的關注下實現蛻變,那么其他“貴嶼”呢?全球又有多少“貴嶼”?必然是數之不盡!那么外來電子垃圾究竟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對于那些主動接收電子垃圾的地區,他們的心情亦是矛盾不已!
電子垃圾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帶來財富的時候也付出了代價!資料顯示,每年貴嶼鎮的電子垃圾交易額都能達到7500萬美元,每年拆解約680廢棄電腦、手機和其它電子設備。不僅養活了整鎮的人,還養活了大量外來人口。因為污染,貴嶼鎮也成為因二氧(雜)芑而致癌、流產的幾率是全球最高的地方。
如果讓貴嶼鎮重新選擇是否還會走上這條道路?答案是肯定的。先污染后治理,已經在很多地區根深蒂固,為了生活,只能選擇犧牲環境。這是一個很難用對與錯去判斷的問題。
現在的問題,不應該是討論外來電子垃圾的對錯,而是盡可能讓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減輕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