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我國每年主要電器產品報廢量超過2億臺,年均增長20%,到2031年,我國主要家電產品報廢量將達到5.16億臺。如此龐大的家電報廢量,如果處理不當,非常容易變成“環境炸彈”。
如今,在實施了5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4年基金征收和補貼制度之后,我國電子垃圾產業發展的如何了?
首先,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政策的推動對廢舊電器電子產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國家發改委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財政部發布關于調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標準的公告以及第五批獲得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環保部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情況審核工作指南(2015年版);商務部發布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 (2015-2020年);工信部開展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工作等等。
在《條例》和各項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行業規模效應、環保效益和資源效益效果顯著,多渠道回收初見成效。
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五種主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量約為15274萬臺,約合348萬噸。其中廢電視機回收量為5850萬臺;廢電冰箱回收量為1705萬臺;廢洗衣機回收量為1545萬臺;廢房間空調器回收量為2432萬臺;廢微型計算機回收量為3742萬臺。
截至去年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數量達到109家。隨著獲得處理基金補貼企業數量的增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以電視機回收價格為例,2014年,21寸CRT電視機平均回收價為85元/臺。2015年,相同尺寸的電視機平均回收價上升為95元/臺。
其次,隨著《條例》的推動,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如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維修企業、處理企業等紛紛進入回收行業,多元化的回收模式已經顯現。
據了解,截止到2015年底,進入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名單的處理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實際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達到7500萬臺左右。
處理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金融活動和重組并購愈加活躍。新的處理技術和設備不斷涌現,行業的總體處理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不斷提高。在基金補貼的間接激勵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企業與獲得資質的處理企業得到了較好的對接。
此外,隨著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以及“互聯網+‘的快速融合,各式各樣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創新回收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綠色消費+綠色回收、互聯網+分類回收回收、兩網融合回收、EPR回收等回收模式,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