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財政部條法司副司長賴永添在“PPP立法 地方政府視角”專題研討會上表示,目前PPP項目中已經出現了國有企業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應加快PPP立法,完善PPP項目的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打消民營資本顧慮,激發民間投資熱情,建立起政府和社會資本平等、共治的合作關系。
“PPP立法 地方政府視角”專題研討會是由財政部主辦,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承辦,來自山東、河南、陜西、內蒙古、湖北、廣西、四川七省的地方財政官員參加。會議討論了PPP項目在地方的落地情況,地方PPP項目在地方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推進PPP立法工作的建議。
賴永添在研討會上表示,目前國有企業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比較明顯,參與PPP項目的社會資本主要是國有企業,重點集中在大型基礎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而這些項目由于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等原因,歷來不是民營資本參與的重點。而PPP的本義是鼓勵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領域,建立起合作共贏的長期伙伴關系。
經濟學原理認為,社會各種投資力量,一方過于強勢,投資增速過快,必將對另一方產生擠出效應,比如政府投資增加會引起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財政局副局長郭璽平認為,目前在很多地方PPP確實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盡管目前財政部、發改委都在力推PPP。各地政府也在積極推動,但PPP項目的實際落地情況并不樂觀。PPP項目是公益性較強、持續時間較長的項目,從立項簽約到投資取得回報存在一定時滯,相較于高企的融資成本,投資收益不具備吸引力。
山東省財政廳金融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李學春在發言中指出,目前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民營資本對政府缺乏信任和信心,企業擔心PPP項目實施過程中會受政府換人換屆影響,這也是PPP項目落地難的一個原因。
研討會上,河南洛陽市財政局副局長熊文博、湖北省孝感市財政局副局長張曉、四川省德陽市財政局副局長張肇梧等人還提出了PPP項目推進中存在著稅收金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規范等問題。
賴永添指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需加快PPP立法,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完善立法能給市場帶來更多的信心,打消民營資本的顧慮,激發民間投資的熱情,建立起政府和社會資本平等、共治的合作關系,促進PPP項目的落地。
賴永添認為,當前PPP項目在實踐中最大的問題是法律不健全不完善,而PPP立法難最大的原因是存在著認識不統一的問題。
賴永添指出,PPP項目的利益相關方眾多,《政府采購法》和《招投標法》,兩法并存不僅加大了協調的困難,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和執法效率。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PPP立法課題組披露的階段性成果報告表示,應盡快制定并出臺統一的PPP法而非特許經營法。報告指出,國家在PPP立法中,沒必要同時出一部特許經營法或者出臺特許經營條例。無論是從法理、邏輯還是從實踐發展來看,特許經營的概念將成為歷史。特許經營法律法規的出臺將是一種立法上的倒退,它將會固話體制和增加改革難度,最終將導致PPP立法難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