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但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堆廢舊手機。電子產品如果散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大量手機被閑置也是對其經濟價值的浪費。為什么會出現廢舊手機“賦閑在家”的局面?未來,政策、市場如何協同發力,企業、公眾怎樣配合,才能讓這些舊手機“動起來”,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
閑置有安全隱患、散扔污染環境,若正規處理能“變廢為寶”
您是怎么處理舊手機的?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5.6億部。業界預測未來幾年中國每年更新的手機數量可能會達到4億至5億部,而此前我國已經沉積了約10億部廢舊手機。
與巨大的舊手機存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2015年度消費電子行業客戶服務藍皮書》指出,高達65.4%的消費者選擇將舊手機閑置。清華大學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表示,被回收的舊手機中,僅有少部分進入正規拆解企業,多數流向廣東汕頭、深圳等地銷售或進入非法手機拆解作坊。
電子垃圾若處理不當,對環境危害很大。一部智能手機制作過程中加入的揮發性溶劑含有鉛、鎘、水銀等金屬,如果隨意拋棄,重金屬會進入土壤和地下水,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手機的塑料外殼被焚化后,也會產生含氯的有毒物質,甚至是某些一級致癌物。即便閑置在家,手機也有安全隱患。俐通集團是專門從事手機拆解回收的企業,其中國區總經理劉才田提醒:手機的鋰電池都有壽命,放置太久有發生火災的危險。
不過,廢舊手機其實有“兩副面孔”,如果能通過正規渠道統一回收處理,就能從垃圾變身“城市礦藏”。
最近,日本東京奧組委宣布面向公眾回收廢舊手機等電子產品,用以提煉金屬,制作2022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獎牌。溫宗國解釋,手機的許多元器件有金銀等貴金屬成分,且含量不低,品位甚至遠高于同質量的金銀礦石,再利用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