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廢汽車隨意丟棄,容易造成安全隱患;報廢汽車粗暴拆解,容易造成生態破壞;報廢汽車無序處置,容易帶來經濟和環境雙重損失。因此,在政策利好,資本涌入的大背景下,我國將嚴厲打擊非正規拆解廠商,監督正規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有人會在馬路邊看到停了十天半個月的無主汽車;有人會在偶然路過時看到銹跡斑斑,輪胎凹陷的破車;有人會在停車場發現積了一層厚厚的灰,無人問津的報廢汽車。這種汽車一經上報就會有專人來處理,不過很多報廢汽車卻并沒有那么好的“歸宿”。
其實,很多人心中都有疑問,明明大部分報廢汽車要么賣了,要么拆了,怎么還是總能聽到“報廢汽車污染環境”這樣的宣傳標語。不久前,央視就以明察暗訪曝光了一些報廢汽車進入拆解小作坊的真相。
在這次調查中,小型汽車修理廠,非正規汽車拆解廠都存在各式各樣的環境問題。例如,危險廢棄物露天堆積,拆解廢棄物隨意丟棄。更重要的是,一些小作坊甚至違規拼裝,用舊零件替換修理配件,這些“翻新車”會嚴重污染環境,更會引發安全隱患。
社評稱,讓報廢汽車流入不法商家手里,無異于給道路安全埋下了隱患,給生態環境增添了負擔。所以,值得警惕的是,有損傷汽車、報廢汽車不是賣了,或者送進了汽修廠、拆解廠就真的獲得了妥善安置,關鍵在于其運作過程是否無害無污染。
在報廢汽車半數以上流入灰色產業鏈的現狀下,專家呼吁報廢汽車的有序拆解,循環利用。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兩個方面的努力少不了。
第一,嚴厲打擊非法拆解現象
肅清市場秩序要從“剪爛根”開始,杜絕違規操作要雷厲風行。報廢汽車拆解和回收目前仍有許多中小企業涉足,部分規模小,門店偏的拆解廠難管理,為節省成本暴利拆解的情況時有發生。針對這種情況,加大打擊力度,力求將灰色產業鏈連根拔起才能營造良好市場氛圍。
同時,如果要將需求轉嫁到正軌拆解產商身上,取締非法拆解廠勢在必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店面”幾乎包攬了7成左右的報廢汽車拆解工作,無論是零配件還是銅鐵資源都不知去向。加強監管是當下市場新形勢下的需求,形成互聯互通共享機制是關鍵。
第二,加快督促正規企業成長
我國鼓勵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報廢汽車循環利用自然也在其中。不過正規企業拆解成本較小作坊高,收益回報周期長,管理職責重,盈利水平仍較低,這也給了非正規廠商可趁之機。不擅長打價格戰,就要加速創新工藝,多渠道拓展盈利點,提高報廢汽車再利用率。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報廢汽車回收利用收益較發達國家的80%,90%相去甚遠,進一步挖掘產品價值迫在眉睫。以目前汽車產銷增長規模來看,報廢汽車行業處置能力仍需繼續提升,所以汽車再制造市場也會在循環發展要求下呈現繁榮景象。
業界分析,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和循環再利用行業需要把握容量擴大、產業升級、資本入駐等契機,攻關環保拆解技術。預計,未來5年內,汽車報廢量將以年均28%左右的復合增長率上升,2022年整個市場規模有望沖破17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