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由武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長江日報及長江網聯合主辦的第256期市民大講堂活動中,主講嘉賓胡思泉為聽眾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胡思泉是武漢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武漢市委常委,江漢大學二級教授,省市科技進步獎獲得者。22日的市民大講堂上,他用一組數據介紹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1噸廢塑料瓶可以煉成0.7噸的二級化工原料;回收再利用1噸廢紙,可減少砍伐20棵樹木;60多億只干廢電池可以煉成7萬多噸鋅錠和10萬多噸二氧化錳……如果把這些生活垃圾進行正確分類和有效處理,就是變廢為寶。
胡思泉進一步介紹,平時生活中丟棄的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等屬于常見的可回收垃圾,應投放到“可回收物”垃圾箱中;而充電式電池、干電池、水銀溫度計、藥丸或片劑,以及針劑、殺蟲劑和消毒劑等則屬于有害垃圾,應投放到專用收集容器中。棄置藥品、藥具應盡量保持原藥品包裝,就近投放到藥監部門指定的社區服務中心的過期藥品回收箱里。另外,像煙頭、一次性餐盒、已污染的塑料袋等其他垃圾應盡量濾干水分,裝袋投放。
胡思泉說,家庭生活中應至少設置干、濕兩個垃圾桶,將垃圾分類存放?!案衫卑凑湛苫厥铡⒂泻燃毣诸惡?,投放到不同的分類垃圾回收箱;“濕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應從產生時就與其他品種垃圾分開收集。投放前盡量瀝干水分,攜帶至濕垃圾投放點妥善投放。
現場有200多位市民聽了這堂“垃圾分類”科普課,胡思泉說,希望大家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踐行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身邊的每一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