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史上最嚴”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在上海施行已滿一年。“如何區分干濕垃圾”的熱烈討論和“你是什么垃圾”的靈魂拷問,仍歷歷在目,但從結果來看,這些“曲折”經歷被證明是值得的。
根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和媒體報道的統計數據,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有害垃圾和濕垃圾日均分出量均明顯上升,而干垃圾日均處理量呈總體下降趨勢。
一年前上海垃圾分類啟動,也是一場全國公開課
根據住建部設定的目標,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46個先行先試的重點城市,需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截點逐漸逼近,更多的城市開始推動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管理辦法或實施方案生效。2020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2020年6月1日,《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施行。2020年7月1日,《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施行。
不過當我們以“垃圾分類”為關鍵詞,在百度指數中查看46個城市的檢索熱度時,發現各地網友的搜索情況頗為一致:2019年7月和8月,在上海、杭州分別啟動垃圾分類時,曾出現過兩次檢索高峰,但其余時間搜索量均較為平緩。
與一年前的上海垃圾分類占據全國性熱度不同的是,盡管46個城市中,有22個已在2020年1月1日前啟動垃圾分類制度,但從檢索量來看,只有下圖中的8個城市,在正式啟動垃圾分類制度后,當地網友對本市垃圾分類相關資訊的檢索有所上升。
網友對本地垃圾分類關注度偏低,和各城市執行進度不一有關。住建部環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海云曾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指出,46個城市的進展“不平衡”,“有的城市群眾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獲得感并不強”。
最困擾民眾的問題之一,仍是如何正確分類
從北京和上海的經驗來看,完成立法、啟動條例實施只是第一步,全面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注定是一項耗時艱巨的工作。除了在社區內設置分類垃圾桶之外,更困難的是向民眾普及如何正確分類。
在百度指數中以“垃圾分類”為檢索關鍵詞,查看京滬兩地在《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前后一周的相關詞熱度,可以發現,究竟如何科學分類是各地民眾從始至終最關心的問題。其中常見的問題有:用來裝垃圾的塑料袋到底屬于什么垃圾?瓜子殼、煙頭它們又是什么垃圾呢?
此外,人們還關心垃圾分類的意義:我們真的需要這么麻煩地分清各類垃圾嗎,有效果嗎?
這張思維導圖,或許能幫你扔對垃圾
盡管各地的具體分類標準有細微的差別,比如北京的四大分類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而上海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但分類的基本思路是相通的。
除了前往各地政府推出的“垃圾分類查詢平臺”逐一查詢,從各類垃圾的“末端處置手段”來思考如何分類,或許是更簡便的途徑。
比如“濕垃圾”或“廚余垃圾”,更準確的名稱是“有機質垃圾”或“易腐垃圾”。其末端處理包含去除水分、粉碎殘渣、加入菌種發酵、生成有機肥等步驟,因而不易腐爛、不易粉碎或容易纏繞機器零件的垃圾均不宜歸入這一分類,這也是硬貝殼和粽葉不能扔入“濕垃圾”桶的原因。
“可回收垃圾”包含“玻、金、塑、紙、織”五大類,但目前的回收源仍依照回收價值挑選可回收物,部分回收價值較低、或因使用場景特殊不宜回收的物件,仍會被作為“干垃圾”或“其他垃圾”進行焚燒或填埋處理。因而在當前回收條件下,一次性塑料袋、被污染的紙張、內衣物等均不被視為“可回收垃圾”。
最需謹慎對待的是“有害垃圾”。投放不當,這類垃圾會污染環境或傷害人體。有害垃圾的處理方式很特殊,它們會被運往危廢處理中心進行專業化處理,不同危害品的處置方式存在差異。
而所有不可被歸類到前述三類垃圾桶的垃圾,被統稱為“干垃圾”或通俗定義為“其他垃圾”。
理清各類垃圾的定義及末端處置的大致流程后,以上海的分類標準為例,即可生成下文中的思維導圖。當你手持某件垃圾并希望快速判斷它的歸屬時,回答完圖中的幾個問題即可得到一個大致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