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廚余垃圾治理專家談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所占比例高達50%左右,對其進行單獨收集處理是生活垃圾減量化的關鍵。因此,“推進廚余垃圾處理”也成為住房城鄉建設系統今年生活垃圾綜合治理7項重點任務之一。那么,隨之而來的收運、處理以及資源化利用,該如何有序實施呢?記者近日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及地方環衛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他們是如何看待廚余垃圾處理的呢?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任連海
前端源頭分離 末端可協同處理
廚余垃圾主要來源是居民家庭中加工食品殘余物和餐后廢棄的剩飯、剩菜、廢棄食用油脂。目前,我國的廚余垃圾大多還是與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處理的。有些在轉運站會有分揀,分出的廚余垃圾,或堆肥、或焚燒、或填埋。有些城市,如杭州、廣州、深圳已開始嘗試源頭分類、單獨處理,如杭州天子嶺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做到了單獨收集和單獨處理。但這種處理方式還只是嘗試階段,技術路線還不是很成熟,需要從標準、規范上進一步完善。
鑒于物流途徑的不同,從源頭上將廚余垃圾與日常生活垃圾分開而單獨收運,其成本還是較高的。有人提出使用家庭粉碎處理機,將廚余垃圾破碎后通過市政排水系統處理。從污水處理的角度看,這會加重排水管網設施的管護成本,促使進廠污水水質變化,畢竟廚余垃圾有機質含量高,這些氨氮濃度高的大量進水,勢必增加了污水廠的運行負荷,不同程度地會影響處理效果。當然,這種顧慮也許只是暫時的,隨著我國排水管網的設施建設更新改造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用水成本),在大城市的高端住宅社區推行廚余垃圾家庭粉碎處理,也未嘗不可。現階段,可以考慮與餐廚垃圾協同處理,比如依托已建成的餐廚垃圾處理設施一并處理,但是需要配置預處理設施,先將混合收運來的廚余垃圾盡可能純凈地分選出來,然后進入后端的處理系統,一并處置。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
借鑒國外模式 為資源化利用找出路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不具備大面積推行廚余垃圾單獨收集的條件。從已經開始試點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的實踐看,廚余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成本較高,個別試點社區達到2000~4000元/噸(包括收集、運輸、處理),這樣的成本已經背離了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的初衷。
廚余垃圾通過厭氧處理,沼渣、沼液本來都可以作為肥料進行資源化利用,而現在由于沼渣沒有去處,只能焚燒;沼液也因沒有去處,還要作為廢水處理,這樣,廚余垃圾資源化的市場前景不容樂觀。現階段,肥料化利用需要統籌規劃,才能有效地推進可生物降解有機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可生物降解有機垃圾有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飯店餐飲單位產生的餐廚垃圾,糞便等。隨著垃圾分類管理的深入和推進,來自于居民家庭的廚余垃圾,過期食品類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等,這些可生物降解有機物能否就地資源化利用?資源化利用也有容量問題。此外,就是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資源化利用,也有個順序——便于利用且有市場出路的優先利用。
從現有的實踐看,村鎮地區可以學習德國模式,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即村鎮生活垃圾推行廚余類有機垃圾分類收集。首先,大多數村鎮人口密度小,流動性小,大家作息時間基本相同,彼此熟悉,溝通和交流多,只要政府組織引導得當,完全可以搞好分類收集。此外,村鎮附近有足夠的農田、林地等能夠接受并需要有機垃圾肥料。城市地區,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廚余垃圾管理的經驗,兼收并蓄,取得最佳效果。比如日本,日本城市地區人口密集,土地資源有限,沒有能力接納肥料化應用。所以,他們就將廚余垃圾列為可燃垃圾進行焚燒處理。出于衛生考量,盡管是單獨收集,但要求居民在廚房中盡可能把水瀝干,并作為可燃垃圾和其他垃圾協同處置。
蘇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副處長何晟
通過不同社區實踐 評估成本和效益
江蘇省蘇州市的廚余垃圾處理,在今年2月被納入到了該市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實施方案中。作為分類減量的一項重要工作,今年4月在部分試點社區展開。其中,有3個社區被納入了試點。這3個小區是按高檔、普通和農村拆遷小區3個類型選擇的。主要目的是想全面了解不同社區環境因素對廚余垃圾分類的影響。
這些試點社區的每個家庭將廚余垃圾直接投進透明收納盒,放在指定位置,每天上、下午兩個時段,工作人員會將裝有廚余垃圾的透明收納盒收集起來。這些廚余垃圾由社區負責收集、配有專運車輛,通過生化處理機就地處理,處理后的產品用于小區綠化。其廚余垃圾處理機由市環境衛生管理處負責采購,委托社區物業或專業公司運行。
為提高居民的配合積極性,按居民投放的廚余垃圾數量和準確度進行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網絡流量和日用品。工作人員通過掃碼、稱重、物料識別,對透明收納盒中的廚余垃圾給出積分值。因為積分主要來源為廚余垃圾,還是可以調動居民積極性的。通過試點實踐,蘇州市相關部門總結經驗,包括排水水質、周邊環境影響評價、減量化效果,節省的終端處置費用及再生產品的經濟效益測算。到今年年底,相關部門會拿出一份廚余垃圾分類評估報告,明確整個流程的費用,需要關注的環節,哪類社區運行效果更好,為下一年的推廣提供實踐依據。(來源:中國建設報作者:劉喆)
之二:家庭廚余垃圾為何難分離?
如果廚余垃圾被正確分離,既可以減少異味,也可以實現堆肥等再生利用。然而,自2009年北京開始大規模推廣垃圾分類開始,7年來,設置在街頭和小區的組合垃圾分類箱依然存在著混裝的問題。一位從事垃圾回收工作的業內人士說,從北京居民家中分離出來的廚余垃圾還不到實際產生量的10%。
家庭垃圾 廚余占一半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農光里的張女士有個五口之家,家中除了她,還有丈夫、4歲的女兒甜甜以及孩子的姥姥姥爺。早餐,姥姥煮了一鍋面條,甜甜剩了大約1兩被倒掉;午飯,老兩口做了涼拌黃瓜和芹菜炒肉,芹菜葉子和黃瓜皮大約2兩;晚飯3菜1湯,冬瓜排骨湯、空心菜、辣椒炒肉和西紅柿炒雞蛋,剔出了5兩骨頭和4兩菜葉菜皮,再加上一些芒果皮、蘋果皮,張女士家產生的廚余垃圾大約1.5斤左右。
然而這并不是全部的垃圾:姥爺愛抽煙,隨手將整個包裝盒扔進了垃圾袋,張女士剛剛收到的快遞包裝袋,也跟著甜甜剛吃完的香蕉皮一起扔進了垃圾袋……通常在晚飯過后,張女士會將約4斤左右的垃圾全部整合進一個大垃圾袋。通常,哪個垃圾桶有地兒,張女士就把垃圾袋扔進哪個,從不注意是否實現了垃圾分類。
張女士一家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也在大多數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著。根據測算,一個人平均一天產生1公斤垃圾,按照平均一個家庭2.5個人計算,一個家庭日均產生垃圾2.5公斤,這其中有一半左右是菜葉、剩飯、果皮、蛋殼、茶渣、骨頭等廚余垃圾,而且這些廚余垃圾,都沒有得到有效分離和回收再利用。
廚余垃圾為何難分離
原因1
嫌麻煩 扔個垃圾還要做“選擇題”
在很多小區和街頭的垃圾桶站,居民一般能看到3種垃圾桶:綠色廚余、藍色可回收和黑色不可回收。
昨天中午,氣溫已經逼近30攝氏度,豐臺區建欣苑小區內,一位女士提著一袋垃圾走出單元門。3個顏色的桶擺在眼前,這位女士并沒有仔細辨認垃圾桶的回收功能,而是隨便打開一個蓋子,直接扔了進去。“三個擺一塊,我哪兒知道選哪個,扔個垃圾而已,干嗎搞這么復雜。”
對于很多人來說,當面前出現兩種選擇的時候,非此即彼反而很好選擇,但如果出現3個以上的選擇,難度則會陡然上升,反而不知道該選哪個了。垃圾分類也是如此,不知道扔進哪個,也就隨便扔了。
在朝陽區秀水園小區里,有好幾個分類垃圾桶站,3個顏色的垃圾桶一組,記者分別翻看了3個顏色的垃圾桶,桶內“魚龍混雜”,玻璃碎片、塑料瓶、塑料袋、食品等垃圾應有盡有,完全沒有分類的跡象。
一會兒,兩位保潔員來到桶旁,他們將廚余垃圾桶里的垃圾倒出,慢慢分揀,再裝進自己推來的三輪車上的廚余垃圾桶里。“我們是專門管垃圾分類的,居民扔到桶里的,我們負責拿出來,再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分類,廚余垃圾我們送去垃圾站,其他的垃圾,小區里有人收。”保潔員說,很少見到居民能正確投放分類垃圾。
原因2
分了半天垃圾還是裝進一個車
在海淀區世紀城附近的一處居民小區內,李先生從家里拿出了兩個裝滿的垃圾袋,一個里面是菜葉骨頭等廚余垃圾,一個裝的空牛奶盒、飲料瓶、用剩的環保餐盒等可回收物。李先生將兩個垃圾袋分別投進了樓前的廚余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不過,他很快發現,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勞。
小區物業人員蹬著垃圾車過來清運垃圾的時候,還是把兩個垃圾桶里的垃圾全都倒進了一輛垃圾車里,記者看到,李先生分好的垃圾被混在了一起,統一被運走。
“別人不分類,我還不是白分了?”“我分了,運走的時候是不是又混一塊了?”記者隨機訪問了幾位市民,都有這樣的疑慮,而且記者在多個小區都見到3種垃圾桶內的垃圾最終被混合倒進了同一輛垃圾車。而在一些環保人士看來,混運對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打擊很大。
“混合垃圾”含水量高 增加處理成本
“廚余垃圾混了又能怎么樣?反正跟著其他垃圾一起處理唄。”許多市民可能會對垃圾不分類的做法不以為然。垃圾焚燒廠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場收回的垃圾中,含水量占垃圾總量的近40%,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廚余垃圾。按照操作流程,垃圾要首先在儲存池里停留幾天,待水分基本瀝干再進入焚燒爐。然而在瀝干的過程中,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廚余垃圾中的有機物會加速腐爛分解,產生臭味,影響周邊環境。除了影響環境,如果含水量高的廚余垃圾太多,還會增加焚燒成本。
這位工作人員解釋說,垃圾焚燒爐的爐溫要達到800攝氏度以上,如果水分太多,要更賣力地焚燒才能達到這個溫度。另外,如果填埋廚余垃圾,其中的水分也可能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近些年再生資源價格下跌近三分之二,居民交售廢品的積極性降低,撿拾廢品的也相對減少,回收人員的萎縮,造成一些原本可回收的垃圾進入了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進入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的垃圾總量為672萬噸,2014年為733萬噸,2015年為790萬噸,平均每年增加60萬噸左右。“60萬噸相當于一個中型垃圾焚燒廠一年的處理能力,這無疑增加了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的運轉壓力,因此減少廚余垃圾混入量,減少焚燒垃圾的水分和有機物含量,才能有效緩解這種壓力。”
垃圾桶三個變兩個 廚余垃圾減少誤投
為了推動廚余垃圾的回收,從今年2月份開始,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做了一個實驗,在3個小區518戶居民中設置了8個垃圾桶站,和傳統的分類垃圾桶不同的是,這里只有兩種桶,綠桶和黑桶,綠色收集廚余垃圾,黑色收集其他垃圾。“我們首先簡化了對廚余垃圾的定義,就管它叫‘爛’貨。”負責此項實驗的北京天龍天天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權說,“我們告訴居民,只要放著會爛會長毛的東西,就是廚余垃圾。”
在這個實驗中,居民只要將“爛”貨專門放進一個塑料袋,投放垃圾的時候,把這個塑料袋里的廚余垃圾倒進綠桶,再將塑料袋扔進黑桶,即可完成分類。每天,廚余垃圾監督員會來到桶前拍照、檢查是否誤投、二次分揀,測量廚余垃圾回收量,還會有專業的廚余垃圾中轉站的車輛來回收廚余垃圾。公司還開通了“綠貓”微信公眾號,隨時更新廚余垃圾回收的數據、進展以及問題,讓居民及時得到反饋。
另外,雖然撤掉了收集可回收物的藍桶,市民可以通過“綠貓”微信公眾賬號,注冊之后,通過app手機軟件實現一鍵呼叫上門回收。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位于花市北里西區6號樓的8號桶站,監督員莊師傅正好前來測量。打開“廚余”綠桶,里面大多是菜葉果皮,莊師傅用工具簡單翻了翻,發現了一個塑料袋,麻利地夾起扔進了旁邊的黑桶,“今天誤投的比較少。”然后,他拿著一根標著刻度的鐵棍探進垃圾桶,廚余垃圾的表面剛好沒過第四個格子。“一開始的時候,這桶里的垃圾連第一個格子都沒到呢。”
目前實驗已經開展了10周,記者在統計數據中看到,本周累計正確投放廚余垃圾總量668公斤,和第一周545公斤相比,投放量增加了20%。“雖然現在誤投的情況還比較多,但養成分類廚余垃圾的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權說,該實驗將長期進行,并有望在更多小區推廣。
之三:家用廚余垃圾處理器為何無人問津
家人吃剩的飯菜,孩子用過的尿不濕等家用垃圾,都能通過垃圾處理器完全粉碎跟水一樣排入下水道,主婦們可以不再因垃圾雜物堵住下水道而煩惱。在東莞,就有這么一家制造企業,多年來致力于垃圾分類產品的研發,然而,由于消費者環保認識不足及整個行業渠道營銷傳統化,該環保家電未受到廣大家庭的青睞。據介紹,目前家用垃圾處理器在國外一些國家普及率高達70%以上,但國內家庭卻鮮少問津,讓這一新技術產品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垃圾從廚房源頭滅
生活中的飯渣剩菜如果不小心掉入水槽里,很容易會引起下水道堵塞。“如果可以把垃圾直接處理掉,像水一樣直接排走多好”,家庭主婦劉女士一說起經常出現的下水道堵塞問題,就直皺眉頭,她說,食品殘渣堵在下水道內很臭,每次疏通都讓人更難受。
“我們專研的垃圾處理電器不僅能處理廚余垃圾,甚至尿不濕都能同時處理掉”,東莞一家電器公司創始人宋建玲告訴記者,該公司近年來專攻家用垃圾處理器,可以把垃圾直接消滅在廚房源頭里。據介紹,該處理器一般都是安裝在廚房水槽下面,能將剩飯菜、魚刺甚至是骨頭、玉米等各種餐廚垃圾在短時間內粉碎,然后被自來水沖到下水管道中流走。
宋建玲說,公司此前給一些知名品牌做了十幾年代工小家電的配套生產。在一次國外考查時,宋建玲發現,歐美等國家不少家庭都必備垃圾處理器,而在國內這種產品卻幾乎沒有見過,也鮮有公司涉足。宋建玲判斷,這種新型的環保廚房電器在中國也將大有市場,而且公司在技術上也能攻克。2007年,在投入巨資研發后,一款垃圾處理器開始試產試銷。果然不出所料,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關注,目前年銷量可達15萬臺。
環保產品仍難熱賣
據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家庭廚房垃圾處理器比較普遍,在國內一些大城市,這種設備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總體來說,國內購買使用的家庭占比仍很小。有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民用食物垃圾處理器銷量不足100萬臺,普及率不及0.1%,而且主要是以別墅和新建高端小區配套為主
據其分析,前期產品的購買費用及每月的處理費用是阻礙消費者購買的因素。她舉例稱,家用垃圾處理器市場零售價在1500~3000元,正常可以使用15年以上。除了這筆花費外,一個三口之家平均每天會增加電費0.21元,每天增加的水費為0.06元。一個月算下來,開支約在10元左右。雖然這筆費用并不高,但如果讓消費者主動掏腰包購買較為困難。據悉,目前購買這類產品市民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大都是環保意識比較高的家庭,沿海地區包括東莞在內的家庭內鮮有購買這類產品。
雖然推進速度比較慢,但宋建玲對從事這一行業仍引以為傲。在今年參加北京建筑博覽會等幾個大型展覽后,該公司官網每天有至少600多的IP訪問,每天都能接到40個左右的合作電話。她預計,公司2015年有望迎來更快速的增長。
令宋建玲高興的是,廚余垃圾環保化處理也被提上各地政府的議程。2012年開始,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都先后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垃圾處理減量節排工作領導小組,深圳更是著手相關立法工作,擬在新建樓盤強制推廣使用食品垃圾處理器。
宋建玲認為,政府的有力推動將大大促進垃圾處理器行業的發展,真正從源頭上實現“減量節排”,從而緩解垃圾圍城的問題。
(203)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