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垃圾下鄉”
日前,河北省明確規定,禁止將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廢棄物等向指定場所以外的鄉村地區轉移、傾倒或者填埋。違反者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如何處理快速產生的大量垃圾,是不少城市面臨的難題。有些地方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垃圾運送到農村。于是裝滿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大小車輛直奔農村,把未經任何處理的垃圾隨意甩在農村里,一走了之。
城市的垃圾問題解決了,不過農村卻變了樣,空氣臭了,水臟了,田少了,青山綠水變成了“生態災區”。有些村莊在垃圾的包圍下,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齊齊哈爾市的向陽村曾是個輝煌一時的小康村、億元村,近年來由于城市垃圾的涌入,環境惡化,地下水污染,村民賴以發家致富的種菜業幾乎全部被毀滅,全村患肺結核病、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村民接近30人,村民生活苦不堪言!
城市垃圾倒向農村,省錢省事,可產生的后果卻是農村環境的污染、農業生產的破壞、農民健康的傷害,甚至影響到農村經濟的長期發展,需要幾代農村人為之“埋單”。況且,農村環境惡化也影響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如果土地污染了,水污染了,城里人到哪里找健康農產品?“垃圾下鄉”,最終是損人不利己。垃圾下鄉,必須叫停了。
監控設備不能成擺設
廣州一市民在一家正規泳場游泳時突發意外,隨后被醫護人員證實死亡。家人想知道事發原因,但泳池管理人員稱,室外監控設備全壞了。
關鍵時候,監控壞了,這樣的事情近來很常見。男童幼兒園手割傷縫十幾針,被告知監控壞了;新車在小區內被剮蹭,被告知監控壞了;吸毒男子收治中心死亡,被告知監控壞了……有網友說,監控總是那么“善解人意”,總是在“該壞”的時候壞掉。
監控出現故障不可避免,但是在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時間,頻繁壞掉,難免令人猜想。恐怕許多壞掉的監控背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的暗箱操作。高高懸掛的監控攝像頭是公眾的眼睛,公眾眼睛被隨意蒙蔽,折射出的是對公眾監督權力的輕視。
維護監控設備,使其正常運轉,應完善相關制度。比如應從法律上明確監控安裝單位相應的義務,明晰設備有效運轉、錄像妥善保管等責任。如果出現問題,那就追查,什么時候安裝的、誰安裝的、產品是否合格?誰管理的、有沒有按規范維護、是否按要求盡責。同時,也可引入舉證倒置的相關程序,對涉事而不能完整提供監控錄像的單位,由其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
互助養老還需完善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的泰安市東平縣,為破解農村養老難題,自2013年以來建成300余處農村互助幸福院,讓不少留守、空巢和獨居老人過上了溫馨、安逸的幸福生活。
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養兒防老”日漸式微;經濟條件有限,社會養老機構難以負擔……養老難,農村養老更是難上加難!
“年齡小的照顧年齡大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腿腳好的做保潔,廚藝好的做炊事。”互助養老,讓老人們集中居住,在生活上相互照料,情感上互相慰藉,相比社會養老而言,人們負擔得起,更重要的是其不脫離當地的生活環境;相比居家養老來說,又紓解了空巢老人孤苦伶仃的困境,為子女外出務工、發家致富省去了后顧之憂。這種養老創新,應該點贊。
然而,作為一種尚處于探索待推廣的模式,互助養老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對于互助型養老機構的具體管理,至今還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這為互助養老可能產生的法律糾紛埋下了隱患。不斷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體系機制,讓互助養老院成為農村老人的“幸福港灣”,有關部門還需做更多細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