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陪女兒看巧虎,講到垃圾分類的內容,要求孩子將垃圾一一對應到綠藍紅黃四色的垃圾桶里。女兒表示不理解,說自家附近的垃圾桶只有一個顏色,沒有這么多啊?更尷尬的是,作為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筆者對垃圾四色分類法也知之甚少,無法解答孩子關于垃圾分類的問題。
垃圾分類在許多發達國家早已施行了幾十年,它的好處顯而易見,有利于提高垃圾的經濟價值和資源價值,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處置量,實現垃圾資源利用,進而提高人們的生存環境質量。通常對生活垃圾采取“四色分類”法,即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別對應紅色、藍色、綠色以及黃色四種顏色垃圾桶。在我國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也早已實行生活垃圾“四色分類”法。
然而,當前我市市民對垃圾分類還比較“陌生”,大多市民對于垃圾分類的知識還知之不深,不能正確區分類別。遍布城區街道兩旁的垃圾桶,明明設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一些市民投放垃圾時,還是怎么方便怎么來。在一些小區,大都還是“單桶式”,個別垃圾桶被使用時間久了,變得陳舊不堪,污水廢物外溢,實在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頑疾。
筆者認為,實行垃圾分類,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硬件設施,二是培養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硬件設施比較容易達到,可以在城區大街小巷配置四色垃圾桶,同時在居民小區放置四色垃圾桶,營造垃圾分類的環境氛圍。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應該從小培養,采取各種形式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讓大家真正明白該怎么做。比如,從幼兒園開始就教小朋友生活垃圾的分類,街道、社區也可以設立相關宣傳欄,讓大人和孩子一起學習。
此外,要想垃圾分類的價值真正得到體現,除了市民配合,硬件設施配備齊全,垃圾分類之后的清運環節和后續處置也要積極跟上,必要時可以邀請市民代表全程參與監督。要不然,垃圾桶配備好了,市民也積極參與了,到最后處理環節,還是統收統埋,讓垃圾分類成了擺設,就會極大傷害市民對于垃圾分類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會讓垃圾分類變成一陣風,到那時,再啟動垃圾分類就難上加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