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實現餐廚垃圾處理全覆蓋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廢棄織物、年花年桔、綠化垃圾、果蔬垃圾等6大資源類垃圾分流分類處理體系。去年全市已有770個住宅小區參與垃圾分類進家庭活動,今年新增了1327個小區。報告提出目前全市集中收運處理餐廚垃圾約522噸/日、廢棄食用油脂約90噸/日,其余納入生活垃圾收運。
每天產生廢家具等大件垃圾約500噸,由各區委托企業進行集中收運,日均回收量158噸。此外,集貿市場和商場也是生活垃圾產生的重要場地,每天產生的果蔬菜皮垃圾約500噸。目前,各區正在11個集貿市場(農批市場)和7個大型商超市進行試點,日均收運量35噸,并入餐廚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據了解,全市餐館、酒樓、食堂等產生餐廚垃圾約1800噸/日、廢棄食用油脂約150噸/日。針對這一問題,全市統一開展了餐廚垃圾收運處理專項整治行動。
計劃今年底前全量回收餐廚垃圾,其中集中處理900噸/日以上,其余暫時進行焚燒或填埋。而到明年底前各區設施將全部建成,屆時可實現餐廚垃圾集中收運處理全覆蓋。 2018年將建三座焚燒處理設施報告提出,當前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諸多困難,比如資源回收處理全產業鏈體系尚未有效形成,末端處理能力對前端分類的支撐不足,目前還不具備全面推行家庭廚余垃圾分類的條件。
此外,我市垃圾分類處理設施不足,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未能按規劃建成,生活垃圾中廢品回收率為62.5%,進一步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的空間仍然有限。
去年我市已被住房建設部等5部委確定為全國首批26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之一。報告提出,我市將用3至5年時間積極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的“深圳模式”,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建設和改造提升垃圾處理設施。其中,到2017年將建成各區餐廚垃圾處理設施,處理能力達到2000噸/日;2018年,建成東部環保電廠、老虎坑三期、媽灣城市能源生態園三大焚燒處理設施,全市焚燒處理能力達到18000噸/日;建設大件垃圾和綠化垃圾處理設施,處理能力達到1000噸/日,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省人大代表、垃圾分類專家林志順表示,目前深圳的生活垃圾前端分類分流體系建設中,“大件垃圾”“綠化垃圾”“廢棄織物”等回收處理體系已初具雛形。但分類回收垃圾的價格、后續的資源化處理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建議政府要加深政策支持,人大促進立法細化條例,推動垃圾回收的后續處理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