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塑料袋換1包黃酒、30個易拉罐換1包鹽……8月29日,開化縣華埠鎮華民村的“垃圾兌換超市”開張,村民們拎著一袋袋紙板、塑料瓶等廢品前來兌換鹽、酒等生活用品。
去年,開化縣蘇莊鎮高坑村以“雞毛換糖”為思路,把“垃圾”和“柴米油鹽”聯系在一起,開出了我市第一家“垃圾兌換超市”。今年,該模式作為垃圾分類的創新舉措,在全市迅速推廣。市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計劃投資672萬元建設494個“垃圾兌換超市”,目前,已經完成340多個。借助數額不大的資金投入,鄉村垃圾分類工作得以深化,實現了垃圾再減量、環境更整潔。
新面貌
生活垃圾不落地,路面難尋一煙頭
行走在華民村的村道上,路面干凈整潔,幾乎尋不到一個煙頭或一張紙片。
“煙殼、煙蒂等10多類垃圾能夠換成生活用品,很少有村民舍得把它們丟到地上。”華民村婦女主任汪玉仙說,今年5月,村里正式實施垃圾分類,雖然村兩委做了大量工作,還是存在垃圾分類不到位的情況,仍然存在垃圾落地的情況。采取垃圾兌換后,垃圾量明顯減少。
如何實現村莊環境的長效保潔?華民村在“垃圾兌換超市”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引入積分制,鼓勵村民參與村莊保潔。每個月,由退休干部、黨員等組成的督察隊會對村民的門前三包、庭院綠化等進行打分,當月滿90分的農戶可到“垃圾兌換超市”領取一塊肥皂作獎勵,全年每月滿90分可領取一把拖把。
同時,華民村還推出了《志愿者愛心積分卡》,村民每參加一次村里組織的清潔活動,都能記上1分,每分相當于5元錢,可到“垃圾兌換超市”換取等價生活用品。
新模式
引入廢品收購市場主體,兌換更靈活
“開業初,貨架上全部商品幾乎每周都會被兌換一空,村里經濟壓力很大。”馬金鎮婦聯主席余新女說,今年5月,該鎮上街村的“垃圾兌換超市”正式開業,由于村莊位于集鎮,店鋪多、流動人口多、生活垃圾多,加上村民兌換積極性高,超市面臨巨大的運營壓力。
為減輕壓力,確保超市長期運營,馬金鎮把當地廢品回收站引進了超市。村里免費提供一處緊鄰超市的空地,掛上“上街村便民服務廢品收購站”的招牌,每周一上午9點到下午3點超市開放時,收購站人員到場以市場價回收廢品,收購站不便回收的生活垃圾由村民拿到超市兌換。
汪彩娥是村里的保潔員,她說:“上周我用廢品換了10多元錢,還有1袋洗衣粉。有了兌換超市,家里鹽、肥皂等生活用品都不用買,大家兌換積極性很高,每天清運的垃圾里幾乎看不到塑料袋,垃圾量比以前少了四分之一。”
余新女說,目前,馬金鎮已有25個村開設了“垃圾兌換超市”,還有11個村正在籌建。“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結合本地實情探索新模式,比如在自然村多而散的行政村跟小賣部合作,由村里出資交給小賣部運營。通過創新,讓垃圾兌換制度在鄉村扎根,從而實現垃圾不落地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