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當記者來到忠縣忠州街道磨盤村采訪時,發現這里昔日垃圾散落、污水橫流的場景不見了蹤影。在蒼翠掩映、瓜果飄香的村子里,一個個修建在農宅前的生活垃圾收集點格外引人注目。
“如今,村里的生活垃圾都分類處理了,環境干凈多了!”把兩袋垃圾分別投放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后,村民周達祿感慨地對記者說,“沒有了蚊子滿天飛的騷擾,我那城里的孫子都愿回老家耍了!”
磨盤村的改變,從忠縣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開始。
其實,早在兩年前,為了保護長江庫區生態環境,忠縣就開始為“垃圾圍村”尋找破解之道。如今,該縣已試點探索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的“三步走”途徑:第一步,政府通過宣傳引導、黨員示范、衛生評比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增強村民參與環境治理的主觀意識;第二步,政府引導各鄉鎮開展陳腐垃圾專項治理,倡導村民自主將可堆肥垃圾進行堆肥處理,實現農業循環利用;第三步,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由農村保潔員對垃圾進行包片收運處理。
在“三步走”的指引下,忠縣將包括磨盤村在內的72個貧困村,納入了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范圍,要求在年內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收運體系。
磨盤村共有村民669戶2098人。今年來,該村建設了10個標準化生活垃圾收集點,每個收集點均配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村支書付武洪告訴記者,為了倡導村民養成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意識,村里為每戶村民發放了垃圾桶和垃圾袋,并安排熱心黨員監督村民的分類投放行為。每月末,按照村民垃圾投放及時、庭院打掃干凈、農具擺放整齊等情況,村里還要舉行“優美家庭”積分評比,年底集中獎勵積分多的“優美家庭”。付武洪說:“短短半年時間,垃圾入桶就漸漸成了村民的習慣。”
磨盤村僅僅是一個縮影。目前,忠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置初見成效,第一批72個貧困村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已全部建成。預計到2017年底,這一模式將推廣至全縣其他行政村,真正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