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4日)上午,全國農村垃圾分類現場會在金華舉行。
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副司長王旭東,村鎮建設司農房建設處處長陳偉,村鎮建設司垃圾治理處副處長鞠宇平,浙江省住房建設廳副廳長吳雪樺等領導,以及來自各省市、高校等地的負責人、專家們來金參加現場會。
金華市委副書記、市長暨軍民,市政協副主席朱恒錢,金華新興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金東區委書記鄭余良參加現場會。
上午,現場會參會人員前往金東區江東鎮、嶺下鎮、澧浦鎮、塘雅鎮等實地參觀考察。
第一站:江東鎮六角塘村
石頭為媒添新景六角塘邊換新貌
六角塘村位于江東鎮北面,全村共有330戶,830人。該村整體地勢高低不平,村落依地勢而建,整個村莊朝向偏東南,預示著紫氣東來。正南有一大水塘,名叫六角塘,村名由此而來。
近年來,該村結合精品村創建,本著基礎設施景觀化、建設用材本土化理念,以鵝卵石為主題,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實施了村口景觀提升、村中花壇、六角亭、曲橋、文化長廊、生態公廁、仿古磚墻等景觀項目。
六角塘村始終堅持“垃圾分類倒逼環境整治,環境整治促進垃圾分類”的工作思路,通過不斷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改善村莊環境衛生狀況,提升農戶衛生習慣和分類意識,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深入開展。實施“美麗家庭”創建,以農戶為單位,家家行動,人人動手,打響了一場全民戰役。“美麗家庭”創建按照“五美”標準,即庭院環境美、家居人文美、勤勞致富美、鄰里和睦美、愛心奉獻美,把房前屋后整治、“門前三包”、庭院美化等作為重要評比內容。村里統一設“笑臉墻”,展示美麗家庭戶,并選取典型在報紙、電視上予以宣傳,提升老百姓的榮譽感。
全面開展“捐資投勞”,發動群眾認捐、認建、認養村內公共設施或綠化,落實新“門前三包”制度,要求農戶門前“包干凈、包整潔、包美化”,引導農戶做到房前屋后見綠、見花、見小品,形成有一定品位、特色的景觀。提升了“八無”整治水平,調動了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垃圾分類”正在成為每個六角塘人的自覺行動。
第二站:嶺下鎮嶺五村
古街古亭迎遠客 老樹老井展新顏
2012年以來,嶺五村作為金東區“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一個重要節點,開展美麗鄉村精品村及歷史文化村落建設,投入400余萬元,大力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綠化提檔、墻體美化等工程,改善人居環境,對村內追遠亭、坡陽街等古建筑進行保護性修復,充分挖掘古文化特別是古代商業文化,積極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
嶺五村有黨員戶45戶,干部戶11戶,美麗家庭戶93戶,三員共計149戶,占全村農戶的44%。為抓好源頭分類,嶺五村從抓好村“三員戶”的源頭分類率入手,重點加強對黨員、干部、美麗家庭對象的宣傳教育,黨員干部帶頭,確保“三員戶”垃圾分類到位。規定每月環境衛生“榮辱榜”中的促進榜人員名單必須在“三員戶”中產生,對黨員、干部、美麗家庭戶開展專項檢查,對連續被查到分類不合格的美麗家庭戶上報鎮黨委給予摘牌處理,將垃圾分類工作不到位的黨員組織關系轉到鎮黨校。較好的帶動了農戶源頭分類的積極性,提升了源頭分類水平。
第三站:澧浦鎮山南村
樹蔭照水愛晴柔 除舊建居首孝悌
近年來,山南村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先后籌集資金488萬元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村莊整治水平。修繕了占地面積561㎡的清代建筑孫氏祠堂,啟動門前休閑長廊、人工湖、小溪流、綠化提檔升級等景觀工程,打造“水清、樹綠、景美”的休閑場所。此外,為進一步拓展村莊發展空間,啟動農村住房改造項目,拆除村中舊房4000㎡,建設了1800㎡的老年公寓和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服務村內老年人,豐富村中老年人生活。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將休閑廣場、孫氏祠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景致串點成線,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品位。
2015年,山南村投資81.5萬元啟動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污水治理工程,建成“4+1”模式陽光堆肥房,每間處理房可堆放垃圾20立方米,60天制成高效有機肥。陽光堆肥房采用普能太陽能輔助加溫管道通風好氧堆肥技術,通過太陽能采光板輔助加溫、添加高效微生物復合菌劑加速垃圾發酵和多孔管道通風供氧技術進行可降解有機垃圾堆肥,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實現垃圾快速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堆肥作用的好處:一是無害化,堆肥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使物料升溫,能殺滅其中的病原菌和蟲卵;二是穩定化,將不穩定的有機質轉化為穩定的腐殖質,避免垃圾直接農用可能產生的燒根風險;三是有效化,將垃圾中的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態養分轉化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礦質養分。
第四站:澧浦鎮瑣園村
十八廳堂訴說往昔輝煌 一曲村歌唱響潔美新風
瑣園村是金東區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村。為確保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瑣園村建立每周督查、每月例會、每季推進會、年終考評制度,將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建立落實“門前三包”、衛生責任區劃分、衛生榮辱榜等機制。深入宣傳,廣泛動員,通過召開村兩委會、黨員代表會、女戶主會,宣傳分類的意義,引導廣大群眾積極擁護、自覺參與到垃圾分類治理工作中,營造良好氛圍。建立了黨員干部聯系戶網格化管理制度,村三委干部分塊包干、全體干部分段負責、所有黨員就近包戶的方法,將全體黨員干部納入行政村網格,負責垃圾分類政策宣傳、工作指導、巡查監督和考核評比工作,將責任層層分解、層層監督,促進源頭分類。
僅一年時間,村莊環境就面貌一新。2015年6月,第一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在這里舉行,瑣園村迎來了來自14個國家的國際學生。瑣園古村落的價值瞬間得到升華,2016年9月28日瑣園國際研學村正式對外開放,旅游正成為瑣園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支柱。
第五站:塘雅鎮太陽能好氧垃圾堆肥處理站
十村共建好處多、“五級聯創”真分類
2014年10月,塘雅鎮率先對集鎮垃圾分類分工作進行了探索。塘雅鎮十村聯建堆肥房有1+6模式的陽光堆肥房2座,于2014年10月13日確認選址,12月18日完工,工程總造價61萬元,占地面積620平方米,輻射周邊10個行政村,總計受益人口約6100人。
通過聯建形式建設堆肥房,一是方便了管理。結合垃圾分揀員評優和“五級聯創”等制度,塘雅集鎮堆肥房設置了垃圾分揀員評優公開欄,監督員每日對各村垃圾入倉前的分類質量進行檢查并公示,將檢查結果作為垃圾分揀員評優的主要依據,有效解決了垃圾分揀員監督難的問題,調動了分類積極性,確保了垃圾分類質量。二是確保了堆肥質量。實踐表明,通過多村聯建形式,各堆肥房集中使用,每日堆肥房內可爛垃圾的投入量多,使堆肥房內持續高溫發酵,確保了堆肥質量,有效解決了部分小村莊因垃圾日進量不足,達不到相應溫度而影響堆肥質量的問題。三是節約了資源。節約了土地資源,建一座“3+1”模式陽光堆肥房一般需用地150平方米,投入資金約13萬元,10個村單建則至少需建設用地1500平方米,建設資金130萬元,而塘雅集鎮10村聯建堆肥房的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設投入61萬元,節約建設成本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