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二手車電商發展迅猛,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融資潮流,“靠譜”“劃算”“想退就退”等廣告宣傳鋪天蓋地,線下體驗店也迅速擴張。搭乘“互聯網+”的東風,電商平臺大有帶動二手車市場“爆發”的勢頭。
然而,這個“爆發”的風口并未如期而至,反而迎來了對二手車電商不絕于耳的質疑聲。200余項“專業檢測”檢不出問題,事故車成準新車;跑了5萬多公里的車平臺顯示里程數卻僅僅9000公里,里程表遭篡改看不出;消費者維權屢遭推諉……種種亂象頻頻曝光,似乎比自我標榜的廣告宣傳更有“殺傷力”,損耗著消費者對二手車的信任度。難怪有媒體網友調侃二手車電商“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為何眾商家所謂的“專業檢測”如同走過場?從調查中可見一斑:二手車市場行業監管“真空”,缺乏強制實行的二手車檢測統一標準,給了電商平臺“鉆空子”的空間。此外,二手車檢測都是由平臺自己負責,平臺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商家為了利益刻意降低檢測標準自然成為大概率事件。如此,自說自話的“專業檢測”難免陷入形同虛設的尷尬,難以保證二手車的質量和安全。
在自說自話的尷尬下,向消費者公示車況信息,盡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對稱,保障誠信交易,提振消費者對二手車的信心,成了一張張看得見吃不著的“畫餅”,消費者退貨維權之路隨之步履維艱。
如此說來,統一檢測標準、引入權威第三方鑒定是必不可少的應對之策,但要想二手車電商的春天真正照進現實,商家嚴格自律、誠信經營才是根本。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營收增長和市場份額擴大的根本在于商家服務價值的提升。如果商家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誠信交易和用車安全,把本該澄澈透明的二手車市場攪成一潭渾水,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為了自身用車安全消費者也只能用腳投票了。
因此,奉勸二手車商家還是少一些“專業檢測”的套路,多一些尊重消費者利益和安全的真誠,以免落入一味“燒錢”“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