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破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困局,這幾年,三門縣積極探索,借助“互聯網+”,開啟垃圾分類“掃碼積分”模式,并在垃圾正確分類的基礎上,引入高科技終端處理設備,“變廢為寶”,打造美麗綠色鄉村。
在三門縣蓋門塘村,走在村道上,可以發現每家每戶門口都放著一只小型的垃圾回收箱,但與一般垃圾回收箱不同的是,這里的垃圾回收箱分為“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大類,而且,在垃圾箱上,還可以看到一個二維碼。
吳阿姨是蓋門塘村村民,每天做完早飯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廚房垃圾進行分類。“醬油瓶、尼龍紙、這些東西(屬于)不腐爛的,可腐爛的是灶上做飯的時候 這個飯如果剩下來,如果米飯剩下來,蔬菜,是可腐爛的。”吳阿姨說,在他們村,垃圾分為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大類,分類簡單,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能做到正確分類。
村民分類投放好垃圾后,垃圾箱上貼的定制有對應村民信息的二維碼就派上了用場。每天,村里的保潔員會開著垃圾回收車,對每家每戶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對村民垃圾分類效果、重量等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
三門縣蓋門塘村保潔員王啟產說“每家每戶都是可腐爛的掃描一次,不可腐爛的垃圾回收到黃色的(桶內),可腐爛的垃圾(回收到)綠色的?!?
掃描后,后臺會對村民垃圾的分類正確與否,以及垃圾的數量進行積分。根據積分的多少,村民可到積分兌換超市兌換相應的生活用品。
“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這就大大地提高了村民分類的積極性,我們經過兩年的實踐下來,村里的老百姓的意識普遍增強?!比T縣健跳鎮副鎮長黎葵鴦說。
前期垃圾分類到位了,如何提升后續處理能力,避免后期處理“一鍋燴”的現象呢?在蓋門塘村,不可腐爛的垃圾可通過一臺廢品回收再利用站進行再分類,可腐爛垃圾依靠的則是高科技的終端垃圾處理設備。
接下來,三門縣將全面推開蓋門塘村垃圾分類處理的做法。目前,全縣布局建設的16個終端處理站點,以“粉碎+機械化”處理技術為主,結合陽光堆肥、沼氣池等多種終端處理模式,預計總投資5900萬元,全部建成后預計全縣垃圾處理量達到100噸,覆蓋450個村、13戶。
據了解,自2014年省里部署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試點工作以來,我市按照“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的要求,先后建成了326座農村生活垃圾堆肥處理終端。下階段,我市將開展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通過將垃圾分門別類投放、收集,并通過分類清運和回收處置,促進垃圾循環再利用,打造美麗綠色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