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7點。小山村里靜悄悄的,耳邊是清脆的鳥語聲。
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篤篤篤”從一條臨街小巷里走出來,左手拖著一輛小車,車上滿滿一籃子渣土。
趕緊上前幫忙,“您要去哪兒?”
“就這兒,就這兒。”這位叫高永珍的老人在巷子口停下腳步,“我們村保潔的馬上過來,每天都這個點。”
小村是門頭溝王平鎮東馬各莊。2006年底,本市在5個京郊鄉鎮開展垃圾分類試點,這村是首批試點之一。作為本市主推的垃圾分類模范村,2007年、2009年,本報記者祁夢竹、閆雪靜,曾先后以《垃圾分類從廚房開始》《九成垃圾變資源 就地利用不出村》為標題,對東馬各莊進行報道。
10年過去了,垃圾分類持續得怎樣?6月25日,我們再訪東馬各莊。
10年了,家家都這樣
正像老人說的,沒過兩三分鐘, 就有一輛電動的保潔三輪車從半山腰緩緩開下來。保潔員叫白建筑,本村人。老人小推車里一筐摻雜著樹葉和落果的黑色渣土,被他麻利地倒進車斗,緊接著就奔下一家。
“大隊給各戶分垃圾桶,什么擱什么,在家都歸置好了,然后早起擱到門口、路口,保潔員統一收。這些年,每天都這樣。”聽說我們對垃圾分類感興趣,老人熱情地邀我們進她家院子里看看。
這是一個寬敞的大宅院,兩排新蓋的平房,窗明幾凈。院子當中,幾只寫著字兒的垃圾桶,一下子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其中有兩只桶是嶄新的,一只鐵皮的廚余垃圾桶已是銹跡斑駁。
“新的是前三四個月大隊新發的,舊的還能使先使舊的。”老人家惜物,早起掃院子盛渣土用的是一只破了底兒的柳條筐,新桶還舍不得用呢。
老伴兒因為腰腿疼,還沒有起床,高大媽從院子西南角的菜地里,掐了一把自家種的莧菜,準備做早飯。站在水池邊擇菜時,幾根被蟲咬的菜葉,很自然地就被扔進腳邊的廚余垃圾桶里。
看我們圍著她左拍右拍,老人覺得好笑,“姑娘,這有什么好照的,我們村家家都這樣。”
不給獎勵照樣分類
垃圾分類,對于77歲的高永珍來說早就習以為常。但在10年前,東馬各莊村可不是這樣。
“過去,家里就一個垃圾桶,菜幫子、紙袋子、煤渣子都扔一塊兒,一股腦兒往村口橋底一倒。”老人說。冬天刮大風,白色塑料袋滿天飛;夏天,垃圾坑里飛出好些蒼蠅蚊子,臭味兒大老遠就能聞見。
“這么多年都這么過的。什么分類不分類的,一開始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笑著回憶。當時,村里還特地辦了培訓班,村干部充當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入戶,一是幫著分揀,一是督促大伙兒。
最開始分發到戶的垃圾桶有三個:白色鐵皮桶盛廚余垃圾,綠色塑料桶盛不可再生垃圾,還有一個黃色塑料桶盛渣土垃圾。前兩年,村里“煤改電”,冬天不再有煤渣了,其中一個垃圾桶就取消了。
“頭幾個月不習慣,經常隨手就扔一塊兒了。可大隊干部真查,還給各戶打分呢。”高大媽說。當時,保潔員上門收垃圾時,會根據各戶分類情況出具小票,分類得當的農戶,月底可以到村委會領醬油、醋、洗衣粉、衛生紙等生活用品。
塑料袋、紙盒等,村委會也管收,根據多少兌換生活用品。后來,因為有村民反映家里醬油、醋堆得太多,用不完,就改發現金了,“自己想買啥買啥,也挺好。”去年一年,高永珍家因為垃圾分類,總共得了100元的現金獎勵。
“要是沒這個獎勵,大家還這么積極嗎?”
老人笑了,“沒獎勵大伙兒也這樣。這些年都成習慣了,誰家不愿意干干凈凈的!”
從高永珍老人家出來,我們沿著南北向的村子主路,又串了幾個院子。村北的黃登義家、村南的范素珍家,一家賽著一家干凈。并且從村北到村南,路邊沒有一個公共垃圾桶。喝空的礦泉水瓶子,只好一直攥在手里。
垃圾變資源并非難題
垃圾分類,為什么能在這村堅持10年之久?我們找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劉路軍。
“咋說呢。”當了10多年村干部的劉路軍,似乎被問住了。他想了想,總結了幾點:一是有制度。為了讓垃圾及時清運,村里自己花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和各戶約定好,保潔員每天早晨7點到8點上門收垃圾,過時不候。二是有獎勵。甭管多少,是個意思。三是人心齊。2014年村里進行了舊村改造,村容村貌里里外外大變樣,人人都愿意維護改造后的環境。
從各戶收來的垃圾哪兒去了?保潔員白建筑收完一圈垃圾,開著電動三輪車要往村外走,被我們攔住了。綠色的車斗大概只填滿了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數是廚余,還有一袋袋的生活垃圾。
“出村兩公里,有個垃圾收集點。”50多歲的白建筑指了指山下,東馬各莊和鄰近的西馬各莊每天把收集的垃圾運到收集點,鎮里的大貨車再接力,把廚余垃圾送到潭柘寺附近的堆肥廠發酵堆肥;生活垃圾壓縮后送到區填埋場處理。
“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王平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馬各莊村的垃圾處理模式,早已在全鎮13個村、4個社區覆蓋。分類收集的廚余垃圾一年集中消納4000余噸,處理成肥料免費供給農戶使用。
瓶罐、塑料袋等可再生垃圾,各村收集后,按市場價賣給回收企業。廢舊電池、過期藥品等有害垃圾和不可再生垃圾,均由鎮政府統一回收,送往區填埋廠或專門垃圾處理廠;環環相扣,打通垃圾回收的“最后一公里”。
“我兒子在城里住,有時候接我過去,我覺著城里人的垃圾分類,做得還沒咱山里好呢。”和高永珍聊天時,老人挺自豪地說了一句。
老人的話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垃圾分類如何能在城區徹底實施,這個小山村的經驗,或許能給人們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