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afmci"><dd id="afmci"></dd></del>

  • <s id="afmci"></s>
    <acronym id="afmci"></acronym>

    <sub id="afmci"><ol id="afmci"><nobr id="afmci"></nobr></ol></sub>

    迅收網

    行業資訊

    下載手機APP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財經新聞 » 正文

    經濟貨幣化過度趨勢亟待扭轉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26  來源:xunshou  瀏覽次數:28
    核心提示:近年中國"五年周期"的成績單注: 2017年度的數據是根據半年數據的增幅年化后得出;最右列的新增M2/新增GDP是指和五年前相比得出

    近年中國"五年周期"的成績單

    注: 2017年度的數據是根據半年數據的增幅年化后得出;最右列的新增M2/新增GDP是指和五年前相比得出的比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信用評估部總經理  蔡紅標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開始和全球經濟出現一定共振。全球經濟基本上是以10年為周期的,那么中國經濟如何?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如何看待“L型增長”或長期趨勢?經濟增長的貨幣成本幾許?這與決策層反復強調的“金融風險”是否有內在聯系?筆者通過對中國自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的經濟進行深入研究,對前述問題試圖作出邏輯上的回答。

    中國經濟新周期起點

    我認為,1953年以來的經濟周期以1961年始點為好,主要基于以下三點:一是1961年中國GDP較上年負增長27.3%,是新中國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也是極大值),按照低點—低點的經濟周期劃分方式,這是最不易導致分歧的;二是1953年-1960年的8年(更早的數據缺失),經濟增長起伏頻繁,具有經濟初創期“百廢待興”的基本特征,新中國經濟在“摸著石頭過河”,周期性不明顯。如1953年、1956年、1958年的增長率超過了15%,是罕見的高增長,但期間的1954年、1955年、1957年卻是4%-6%的低增長,而在1959年尚有9%的情況下,1960年驟降至0%,明顯缺乏規律性;三是經濟周期一般經歷四個階段,即便是簡單劃分上升、下降階段,也是三點成線,因此至少5年以上方可成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但按前述原則,很難區分是一個還是兩個周期。

    其次,綜觀1953年以來的數據,通過比較名義GDP和實際GDP的變化趨勢,我認為,按照名義GDP增長率來劃分經濟周期更有規律性。按照低點—低點原則,1960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大致可分為八個周期:1961年-1967年,歷時6年;1967年-1976年,歷時9年;1976年-1981年,歷時5年;1981年-1990年,歷時9年;1990年-1999年,歷時9年;1999年-2009年,歷時10年;2009年-2015年,歷時6年;根據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超預期的GDP數據,筆者確認,2015年是新周期的起點。

    綜觀前七個經濟周期,有3個周期跨度9年、1個10年及2個6年、1個5年,可見,9年或6年是新中國經濟周期時間跨度的最主要公約數。2015年之所以成為拐點,則是由于政府“有形大手”在關鍵時刻的“逆周期調控”,即以寬松貨幣、以去庫存為名的拉動房地產。另外,1976-1981年是政府轉型期,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認為經濟低迷延續到1982年。可見,如不考慮例外情況的話,那么中國經濟周期大概率是以9年或6年為跨度;但事情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由于2016年名義GDP(7.99%)及2017年(大概率在10%以上,其中上半年高達11.44%,明顯超預期)連續兩年高于2015年的5.08%,因此2015年是新周期起點是非常清晰的。從目前的全球經濟看,筆者估計,由于本輪全球QE推出后的低速增長和目前的逐步正常化,因此2021年再次出現經濟低點的可能性很大,即本輪經濟周期很有可能還是6年。事實上,2020年“小康社會”目標完成后,如何制定“十四五”規劃需要全社會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以實際GDP而言,則2016年的6.7%是低于2015年的6.9%,而2017年大概率是在6.7%-6.9%之間,如此,自2009年開始的周期很難判斷。事實上,如2015年那樣的名義GDP低于實際GDP1.82百分點在歷史上非常少見,但并非絕無僅有,如1998年、1999年、2009年(但1982年是個謎)均是如此。一個共性是這些基本上均發生在全球性經濟/金融危機時期。

    長期增長率下降難以逆轉

    由于經濟周期基本以9年為多,我們借用股市技術分析的移動平均線的概念,引入了以名義GDP增長率為基礎的10年移動平均增長率曲線。一定程度上,可以把10年移動平均增長率曲線視之為中國的“自然增長率曲線”。自1976年的谷底開始,實際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自然增長率”開始明顯回升,于1996年達到了驚人的21.6%——即使是名義增長率,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按實際GDP的10年移動平均增長率曲線看,2011年才達到峰值。1996年后,10年移動平均增長率曲線進入明顯的下降軌道,并且持續了10年、直到2005年才重現拐點。我認為是中國“入世”紅利改變了自然增長率曲線。2005年后的7年(直到2012年),實際上是中國的黃金發展期:雖然2009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但在“四萬億計劃”下,經濟發展態勢總體是好的。2012年以來,中央政府意識到“三期疊加”,因此自然增長率出現了持續的下降趨勢,這就是權威人士眼中的“L”型。

    從2012年后的趨勢看,自然增長率大約以每年0.89個百分點下降,未來數年中國仍能如2017年那樣維持10%左右的名義增長率,那么,預計大約3-4年、即2020年或2021年前后,自然增長率曲線持續下行后和年度名義GDP增長率曲線重合。如此,才可以放心地說,中國經濟的“L”型成立。實際上,2015年名義GDP增長率僅僅略多于5%,個人此前曾估計,如果未來中國還能保持10%的GDP名義增長率,那就是絲毫不亞于先前的“經濟奇跡”。正如巴菲特所言:如果中國能夠連續保持5%以上的增長,那么僅僅需要14.5年,中國的財富就能翻倍。因此,完全不必低估10%的名義增長率的長遠意義。

    從貨幣角度看“五年成績單”

    最近,學界熱議“金融周期”。筆者以為這是個偽命題,理由有三:其一,中國金融歷來以規模為導向,不管是銀行、信托還是證券、基金或保險,均是如此。無非是貨幣寬松或“牛市”時快速發展,而條件欠缺時,力爭或創造條件發展;其二,中國的金融決策本質上只有“相機抉擇”,最近15年來,更是頻繁進行“逆周期操作”,事實上“順周期”時金融增速也不見得慢,因而金融扭曲明顯;其三,金融自我衍生嚴重,金融資產快速膨脹,遠超預期。

    從為改革開放每個五年經濟增長和貨幣量(為方便計,按完整年度統計)比值的變化看,中國在取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偉大成就的同時,貨幣投放遠遠快于GDP的增量。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還存在一個資產貨幣化進程、因而多投放貨幣還可以理解的話,但1995年(當年M2/GDP=1)后,M2/GDP的比值就越來越大,2016年更突破200%、達到206%,預計2017年將達到208%(按半年數據測算),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效率的不斷下降,特別是未來增長潛力逐年下降。

    如果以五年周期來看,以M2/GDP的比值看,只有2003年-2007年M2/GDP環比負增長,以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去杠桿”方面效果最好,其余八屆五年任期中M2/GDP比值均有兩位數的環比增長,特別是1988年-1992年間的M2/GDP比值雖為93.4%,但環比增長高達74.5%,導致了迄今唯一的全民搶購潮(1988年)和隨之而來的惡性通貨膨脹。“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

    以貨幣增量比對經濟增量,無疑1983年-1987年間很好地處理了貨幣投放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比例僅為60.97%,僅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1.53個百分點;其次,1993年-1997年和2003年-2007年,均很好地控制了貨幣發行量,特別是在保持經濟良好增長的情況下,新增M2/新增GDP比值均較上期有所下降,特別是2003年-2007年,借助中國的入世紅利,實現了經濟的良性增長。但是,有三個五年的新增M2/新增GDP比值出現飆升:1988年-1992年,環比增加了1.06倍,亞洲經濟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兩次全球性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傷害很大,中央政府“逆周期調控”力度空前,導致新增M2/新增GDP比值高達219.64%、211.28%,而環比更分別大幅上升75.88%、42.52%;這給中國的長期增長帶來很大的壓力。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只有金融穩健,經濟才能健康;但目前中國存在明顯的經濟貨幣化過度趨勢,這猶如人類的高血壓,是不能不重視的癥狀。雖然今年6月M2增速放緩至9.4%,為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新低,但這和近年金融結構變化有很大關系,即影子銀行的過度繁榮和直接融資市場的蓬勃發展降低了過去的“存款轉貸款”的模式,因此筆者曾從銀行業負債角度研究貨幣變量。隨著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所強調的“回歸本源、強化監管”等措施的有效推進,以監管套利為特征、以影子銀行為代表的金融體系內自我衍生將會得到抑制。隨著“把國企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等政策的落地,筆者相信,下一屆“五年任期”的新增M2/GDP一定會得到有效控制,至少環比是決不能再增,否則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或會被動搖。筆者認為,以一個理想化的角度看,如果未來10年新增M2/GDP比值能下降到150%左右,也許是經濟結構調整基本成功的一個標志。

    總之,過去60年來的經濟周期基本以9年為跨度;但2015年的特殊性,使得周期縮短為6年。2015年是新周期的起點,很大可能本輪周期至2021年結束。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在未來三、四年還難改變下行壓力。因此,中國經濟本周期大概率還是“斜坡上的復蘇”。不管如何,從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如何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努力減少貨幣資源的投入,這需要全社會的。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付款方式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服務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最新發布 | 最新供應 | 最新公司 | 回收信息 | 粵ICP備14082258號-1

    ?2007-2018 廣州迅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日韩一区精品tv无码_97人妻碰碰碰久久久_日本二区高清三区高清不卡_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del id="afmci"><dd id="afmci"></dd></del>

  • <s id="afmci"></s>
    <acronym id="afmci"></acronym>

    <sub id="afmci"><ol id="afmci"><nobr id="afmci"></nobr></ol></sub>
    桃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在线看片免费无毒 | 亚洲RB在线视频 | 亚洲大片在线免费看 | 亚洲午夜视频网站 | 午夜性色福利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