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含碳較低的化石能源,被視為中國能源轉型的首要選擇。發改委7月4日發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和2030年,力爭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提升到10%和15%左右。中國社科院黃曉勇認為“天然氣人民幣”的實現將是非常有益處的。什么是“天然氣人民幣”呢,接下來給您介紹一下。
“天然氣人民幣”是與“石油美元”相對應的概念,最早由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提出。“天然氣人民幣”指將人民幣作為天然氣計價和結算貨幣,在天然氣貿易及相關投資生產中廣泛使用,建立起在全球天然氣市場實行以人民幣計價與結算的運營體系。
黃曉勇認為,可以利用我國對天然氣進口的需求,使人民幣流向境外,天然氣出口國再通過購買中國產品和服務,以及投資人民幣金融產品,使人民幣回流。這一循環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份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一帶一路’為‘天然氣人民幣’提供了契機,‘天然氣人民幣’也可以成為推進‘一帶一路’的抓手和著力點。中國要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天然氣輸出國建立深度的互聯、互通、互信關系。”黃曉勇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保守估計,‘天然氣人民幣’5年內應該就能看到端倪。”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21世紀》:“天然氣人民幣”如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黃曉勇:當前,倫敦、香港、新加坡等離岸人民幣市場呈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中國也與很多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但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還需要某種大宗商品作為錨,形成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地位。
天然氣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之一,交易結算量在世界貿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天然氣人民幣”大體能夠形成這樣一個循環:天然氣出口國把天然氣賣給中國,中國支付人民幣。然后,資源出口國再以人民幣向中國購買商品或在中國進行投資等,實現人民幣回流。這一循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份額,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21世紀》:你如何看構建“天然氣人民幣”體系的可行性?
黃曉勇:目前全球天然氣供應寬松,市場是大家爭奪的對象,而非資源。中國在天然氣消費領域將成為最重要的國家,而且是對進口依賴較大的國家。根據估算,2017-2025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年均增速將達到15%,2025年的進口規模將達2590.7億立方米。中國在天然氣交易中將擁有很大的話語權,這時提出“天然氣人民幣”是頗具優勢的。
另一方面,全球天然氣市場的一體化發展,將促使天然氣價格與石油價格脫鉤,客觀上會加大美元計價天然氣的難度。不過,由于石油的比重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不會顯著下降,所以天然氣人民幣不會對美國的經濟、政治以及國際關系帶來巨大沖擊,未來將會是石油美元和天然氣人民幣并存互補的格局。
行業利益調整是最大挑戰
《21世紀》:“天然氣人民幣”面臨怎樣的挑戰?
黃曉勇:中國要提供天然氣人民幣這種公共品,就面臨著其他公共品,包括其他國際規則的競爭,東亞和周邊國家關系和現有利益版圖的挑戰是一個方面。
另外,“成本”也是需要探討的問題,這包括在中國切實發生的天然氣貿易的成本、天然氣交付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國內資本市場開放可能帶來不利影響的隱性成本,以及國內行業調整所必須付出的改革成本等。其中,煤炭企業利益的調整是最大的難題。
國內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在6%左右,占比還很小。推行“天然氣人民幣”需要進一步擴大天然氣消費量,使其成為未來中國的主導能源之一。當前天然氣消費只占煤炭消費的大約十分之一,不合時宜,也不符合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但進行利益調整并不容易,我認為前期需要大約3到5年的時間。
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個發達、完善的區域天然氣交易市場,甚至構建一個全球交易中心。但從我考察的情況來看,當前國內的油氣交易中心實際參與的交易量還比較小,并且缺乏期貨產品,很難推動天然氣交易和發現天然氣的實際價格和價值。它們目前作用還比較有限,希望民營企業未來能夠更多地參與進來,激活這個市場。
《21世紀》:“天然氣人民幣”在民間有怎樣的實踐?
黃曉勇:一方面,“天然氣人民幣”的推行需要國家有一個頂層決策和設計,從宏觀層面做引導規劃、打基礎。另一方面,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需要能源企業、貿易企業、金融機構的共同推動。
這個概念提出后很多企業都非常感興趣,我與不同的金融機構、能源企業、能源交易所都溝通過,目前的反應普遍是積極的,但從哪入手、怎樣找切入點,大家也都在思考。其實有一些實踐已經開始了,比如我熟悉的一個民營企業,已經開始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進口液化天然氣和天然氣,與俄羅斯、阿聯酋、伊朗、哈薩克斯坦四個國家簽訂了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合同。一個進行大型資本投資的公司也在探索。
《21世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否可以成為“天然氣人民幣”實踐的優先地區?
黃曉勇:我們建議先從部分國家的交易著手,避免與“石油美元”產生更早、更直接的沖突。“一帶一路”為“天然氣人民幣”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國可以成為中國開展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首選。
“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是能源資源的富集國,占各自產業結構的比重較高,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對中國技術、資金有很大的需求。中國與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互補性較強,它們可以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得所需的輕工業、機械產品,以及建筑施工技術等。中國與中亞國家、俄羅斯、緬甸等,都已經形成了發達的管網線路以及海上設施條件。
很多投資商、貿易商擔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較大,以人民幣計價能夠應對匯率波動風險,對中國的能源安全也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所以,“天然氣人民幣”可以成為推進“一帶一路”的抓手和一個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