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農機行業在雄安新區搞了個論壇,內容很實在。有業內人士認為,雄安論壇,真正開啟了中國農機行業轉型的千年大計。
論壇上,幾乎大家一致認為:行業形勢異常艱難,轉型不易,但希望和困難同在。一是困難。如融資問題,隨著社會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和一些高回報金融投資領域,民間投資偏弱,實業發展緩慢。同時因為去產能、去杠桿,導致銀行調整信貸政策,使得農機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利潤低,更是不言而喻的。外因是能源、勞動力、物流、管理和財務成本的不斷飆升。內因實際上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太低、低端產能過剩,這些導致農機制造企業利潤降低。特別是近兩年,很多企業已經難以為繼。根據相關部委發布的數據來看,我國農機行業的實際利潤,和房地產、金融等產業之間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一些資金開始遠離制造業,一項被看好的農機行業,也成了資金遠離的對象。據測算,目前農機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大約在4%左右,而銀行業營業利潤是農機行業的近10倍。如果去除農機購置補貼的“效益”,很多農機企業已經是零利潤或者負利潤了。
二是改變。論壇上很多企業對當前農機行業技術進步,也表示有目共睹。特別是創新意識和積極性明顯加強,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逐步推動產業進步和產品升級。以中國一拖為例,其自主研發制造的LW4004拖拉機,是國內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級變速拖拉機,不但變速箱技術達到世界水平,其電控、發動機等總線技術,也基本同步世界高端。
三是未來。業內人士的形象比喻:“行業好的時候,在風口上,所以豬也飛了起來。但行業不好的時候,風小了,豬最先掉下來。”劉振營認為:“風再小點,最后沒有風了,那些雞鴨等翅膀不硬的,也會掉下來。”“只有那些真正會飛的雄鷹,才能夠在沒有風,甚至逆風的環境下,展翅高飛。”業內人士如是說。前幾年農機行業在風口上,什么樣的企業都能來分一杯羹。現在形勢不好了,用河北圣和董事長王新芳的話來說,“趁早不干了,再干下去,把幾年前的積蓄也會填進去”,這是現實。行業不好的時候,是將不專業的洗出局,同時也是將專業企業的不專業項目洗出局。
當前,全球制造業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正處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互聯網技術加速滲透,人工智能將在制造技術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對于我國農機制造業來說,無論是與國際先進農機同行相比,還是與國內其他制造行業相比,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亟待轉型升級。我國絕大部分的農機企業,目前都還處于工業1.0的機械化時代,極少數的企業進入了工業2.0的電氣化和工業3.0的數字化時代。
我國農機行業基礎差、底子薄,不要說和跨國公司相比,就是和國內其他制造行業相比,農機行業還是屬于弱勢產業。我國農機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比較弱,又缺乏技術來源,導致很多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這是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并逐步縮小差距的道路雖然漫長且艱辛,但唯有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轉型升級,才是農機工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農機行業對于農業生產至關重要,好的農機具生產效率就好一些,現在政府對于農民購置農機局有補貼的,不僅使得農民受益,農機具企業也隨著受益,農機具市場需要先進的農機具,落后的農機具企業將被洗牌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