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市環衛局召開的生活垃圾分類推進部署會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了進一步推動太原市生活垃圾處理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按照太原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辦法的相關要求,太原市選取部分機關單位、社區、學校等100個單位,成為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單位。
當日,市環衛局還組織現場觀摩了部分示范點的建設情況。
智能分類引入小區
杏花嶺區太鐵勝利小區是一個新建的居民區,建于2016年,有住戶500多戶。
自太原市開始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小區物業單位積極配合杏花嶺區環衛部門,僅用5天時間,就在小區兩個出入口新建了生活垃圾智能分類投放亭。
一個黃色的小亭子下,放置了一個再生資源回收柜,居民可以將報紙、塑料瓶、廢舊電池等垃圾,分類投放在柜子里。
柜子旁邊,還放置了三種顏色的垃圾桶,其中,藍色收集不可回收垃圾,綠色收集可回收垃圾,紅色收集有毒、有害垃圾。
杏花嶺區環衛隊隊長柳保林介紹說:“之前小區內投放的垃圾桶因為不能分類,總是剛清理沒多久,就堆滿了,一個垃圾桶成了一個污染源。現在我們將垃圾桶放置的地方進行全面改造,增設遮擋亭,硬化路面,還增設分類回收箱。經過半個多月的運行,如今小區居民已經適應了分類投放,效果較好。下一步,我們計劃在太鐵宿舍區內全面推廣,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量。”
同樣,萬柏林區一個大型居民小區里十分熱鬧,新安裝的智能生活垃圾分類箱吸引了很多居民。
小區居民郭女士專門按照工作人員指示,掃描二維碼,并領取了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袋。
她說:“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要從小培養,自從看見小區里安裝分類回收箱以來,我就十分關注。孩子今年10歲了,今后我會帶著他一起來進行分類投放,讓他從小有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
截至目前,太原市小店區、晉源區、萬柏林區等大型居民小區運用“互聯網+”方式,共設置十余處智能分類回收箱,通過投廢品、掃二維碼、計積分、兌獎品等方式,鼓勵群眾分類投放。
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太原市首批選建的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單位中,長風商務區是一個大型公共場所的分類回收示范區域。
截至目前,該區域推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已近兩年了,成效顯著。
昨日上午,市市容環境衛生機械清潔隊劉建寶隊長介紹說,長風商務區區域面積3.06平方公里,日產各類垃圾16噸,各類垃圾按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類收集:
紅色桶收集有害垃圾、藍色桶收集可回收物、綠色桶收集餐廚垃圾、黃色桶收集其他垃圾。
各類垃圾收運后,如何處理是最關鍵的。據介紹,有害垃圾如廢電池、電子產品、廢油漆桶、過期藥品等由特種專業車輛集中清運、回收,運往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置。
可回收物如玻璃、金屬、塑料、紙張等,安排專人分揀分類,定期交由廢品回收公司資源化利用。
餐廚垃圾如菜梗菜葉、果皮、剩菜剩飯等則是委托有資質車輛清運處理。
其他垃圾如紡織品、煙蒂、破舊陶器品、塵土等清運后,進行無害化填埋。另外,枯枝樹葉經過粉碎處理后,也堆肥處理。
而會展中心的布展垃圾要由布展單位進行回收再利用,或者運往垃圾填埋場。
市環衛局副局長時中瑛表示,目前,太原市除了不斷推廣分類回收外,還主動與商務部門、供銷社聯合,將垃圾分類與廢品回收相結合,實施“兩網融合”,鼓勵從源頭上垃圾分類。
據統計,全市現有廢品回收站800個,年回收各類物資30萬噸,其中,廢舊紙張14萬噸,廢舊金屬兩萬噸,廢舊塑料1萬余噸,廢舊玻璃兩萬噸,其余可利用物資11萬噸。
回收利用物占全市生活垃圾總量的14%,回收利用率還有待提高。
首批設立百個示范點
為了進一步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太原市設立首批百個示范點,其中,小店區10個、迎澤區1個、杏花嶺區1個、尖草坪區5個、萬柏林區38個、晉源區6個、學府園區10個、唐槐園區1個、陽曲產業園區5個、不銹鋼園區1個、清徐縣10個、陽曲縣3個等。
實施垃圾分類,核心是在分類處理。在此基礎上,太原市還加大環衛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在太原市的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內,已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同時開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污泥處理等項目,力爭明年建成投運。
此外,還規劃了醫療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處理設施的建設項目。而且,在陽曲縣還建設了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并對現有的焚燒發電廠實施升級改造。
上述項目將在兩年至三年內陸續建成,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奠定基礎。
垃圾分類工作的推行,首先是要建立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單位,然后在推廣,生活垃圾的分類對于以后的垃圾處理很有好處,分類好了,處理起來就容易多了,如果不加分類,就很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