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發達國家,有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當你把電子垃圾送給回收商而不是扔進垃圾箱里后,很快,大約 80% 的電子垃圾就會被裝上集裝箱船,運往尼日利亞、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那些常年被毒煙籠罩的垃圾場。
美國攝影師斯坦利·格里尼發起“追蹤電子垃圾”這個紀實拍攝項目,歷時 3 年走訪了全球不為人知的電子垃圾墳墓。
今日,再生資源(zaisheng99)小編梳理了全球“著名”的電子垃圾集散地、處理場,選取9個代表,這些地方幾乎全部來自亞非國家,均為發達國家電子垃圾的輸出地和傾倒地。其中,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回收處理方式原始、監管薄弱等原因,加納、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家成為“全球電子垃圾”轉移的受害者和犧牲品。中國作為電子垃圾產生的大國,也是全球電子垃圾的接收大國,但在經歷了散小亂粗放發展階段后,中國的幾大電子垃圾集散地紛紛轉型轉型,逐步走向園區化、規模化、高值化發展,實現了綠色蛻變。
1.加納|阿博布羅西:
非洲最大電子垃圾處理場
阿博布羅西位于加納首都阿克拉郊外,是非洲最大的電子垃圾處理場,也是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它被擁有3萬人的巨大貧民窟包圍著。加納每年從國外進口20多萬噸電子垃圾,這些電子垃圾大多來自德國、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工人從電子垃圾中的金屬提取出來后,會把剩下的東西拋棄掉。他們每天平均工資不到3美元。長期的電子垃圾原始拆解不僅讓當地人的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也成為許多疾病的直接原因。當地許多人20多歲就因癌癥等疾病早逝。
2.印度| Old Seelampur:
與貧窮同在的電子垃圾市場
Old Seelampur是印度新德里最貧困的郊區,同時也是當地最大的電子垃圾市場。這里的經營戶大多從歐美國家進口電子垃圾,每公斤為10-15美元,然后以雙倍價格出售。這些電子垃圾會被拆卸零件,然后再次出售。新德里有超2.5萬名電子垃圾處理者,其中很多都是未成年人。工人月薪為35-55美元,每天工作 9到10個小時,他們長時間與有毒物質接觸,沒有任何確保身體健康或環境的措施。
3.巴基斯坦|拉合爾市Hall Road
大量的電子垃圾來自發達國家
巴基斯坦拉合爾市的Hall Road有許多車間拆卸和回收電子垃圾,這里是旁遮普地區最大的電子垃圾場。在這里,你能夠找到任何種類的電子設備,而大多數材料都是非法從西方國家進口的。有些零部件來自美國、歐洲或中國,很多已經無法使用,被批發出售以提取貴金屬。
4.尼日利亞|伊甘姆垃圾場
窮孩子的“天堂”
尼日利亞拉各斯市伊甘姆垃圾場,每年都會“吞入”大量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電子垃圾。很多沒有上學的窮孩子們把這里當作了自己的天堂,尋找可以再利用的東西。為獲取廢舊電子設備中的貴重金屬,當地人直接將設備拆碎,將自身完全暴露在電子污染中。據國際環保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估計,每個月經過尼日利亞拉各斯港口的船運集裝箱達 500 個,平均每個集裝箱可裝載 800 個電腦監控器或中央處理器,或 350 臺大電視機。其中大半是名副其實的電子垃圾。按照其容量計算,每月僅經過拉各斯港口進入非洲大陸的電子垃圾就相當于 10 萬臺電腦或中央處理器,或 4.4 萬臺電視機。
5.印度|金奈電子垃圾回收市場
這里有低廉的勞動力
金奈是印度重要的電子垃圾處置地,其電子垃圾回收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原本在歐洲國家需要上百萬才能做到的電子垃圾回收工程,在這里可能只需要幾百歐元就能辦到。這里有低廉的勞動力,電子垃圾非法處置、非法傾倒,常常游離于政府的監管之外。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垃圾生產國之一。根據市場研究公司NOV UNK出版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印度的廢物管理市場將價值136.2億美元。
6.肯尼亞|丹多勒
“廢”滿為患,污染嚴重
丹多勒位于內羅畢東部,原是一處采石場。1973年,它成為工業、醫療和生活垃圾的堆放場。早在上世紀80年代,方圓30公頃的丹多勒垃圾場就已到了容量極限。近年來,垃圾“新毒王”——電子垃圾在丹多勒大量現身,致使環境急速惡化。國際組織的調查顯示,肯尼亞接收的電子垃圾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這個東非國家正在成為發達國家電子垃圾的傾倒地。丹多勒早已“廢”滿為患,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30個地點之一。聯合國環境署對丹多勒的土壤樣品和居住在周邊的328名兒童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土壤中的鉛、汞含量已經是內羅畢其他地區的50多倍。這些孩子中有一半都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同時所有人都表現出重金屬中毒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