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鋼的供給
在第一篇廢鋼基礎介紹里我們提到廢鋼的來源主要有四大塊,分別為自產廢鋼、加工廢鋼、折舊廢鋼和進口廢鋼。自產廢鋼主要指鋼廠在內部煉鋼、軋鋼生產過程中的切頭,一般與當年鋼產量有關,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翁宇慶的預測方法來看自產廢鋼約等于0.08*當年鋼產量,而加工廢鋼是指國內制造加工工業的廢鋼,一般等于0.06*當年鋼產量,而折舊廢鋼指國內各類鋼鐵制品在報廢后形成的廢鋼,測算方式較多,一般模型有:(0.35-0.4)*20年前鋼產量或者按照0.32*(15年鋼產量+0.6*(50年前鋼產量)。
其中模型1折算2018年折舊廢鋼量大概為4574萬噸,而按照模型2測算折舊廢鋼量大概為7657萬噸,將模型1中自產廢鋼、加工廢鋼、折舊廢鋼相加年廢鋼產生量大概是1.76億噸,模型2大概為2.1億噸。按模型1測算,折舊廢鋼在2020年前后會有明顯提升,其中2025年為1.4億噸,2030年為2.5億噸。若按模型2進行廢鋼量的測算,我們發現折舊廢鋼在2018年開始就會有較為明顯的上升。此后10年折舊廢鋼會以較大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我國折舊廢鋼的產生可以達到2.1億噸,2030年折舊廢鋼量可以達到約2.8億噸。
基于此預計后續粗鋼產量也將出現平臺式的回落,假設2019年我國粗鋼產量保持在8.4億噸左右的水平,而到2025年粗鋼產量回落至8億噸左右水平,那么可以據此推算每年大體的廢鋼產生量,按模型1測算2019年廢鋼產生量為1.7億噸左右,2025年約為2.5億噸左右,若按模型2推算2019年廢鋼產生量可能為2.2億噸,2025年可能達到3.3億噸左右。
除了國內廢鋼這一塊,進口廢鋼在前面也是我國廢鋼消耗的重要補充,我國出口在大部分時間內幾乎處于0值附近,但在2017年上半年開始,由于國內取締“地條鋼”政策,廢鋼資源出現階段性過剩,廢鋼月度出口開始激增到約30萬噸,隨著長流程廢鋼添加的增多及電爐產能的投放,隨后廢鋼出口在2018年7月重新回歸至0值附近;而進口來看,2014-2017年單月進口基本維持在15-30萬噸區間波動,但2018年初開始我國廢鋼進口開始逐步回落,2019年2月單月進口僅1萬余噸,2018年全年進口134萬噸,考慮今年7月我國廢進口政策的進一步收緊及后續我國廢鋼資源產生逐步增多,預計后續我國廢鋼資源或逐步由進口轉向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