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國企業500強新榜單出爐。銅陵有色以2018年1775.82億元的營業收入,居109位,較上年提升7位。這是銅陵有色躋身世界500強后今年迎來的又一喜訊。
從冶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到率先在全省突破千億元營收大關,再到成為首批進入世界500強的皖企,因新中國戰略而生的銅陵有色,70年來,以領跑民族銅工業發展為己任,在改革陣痛中摸索成長,在創新驅動下做大做強,收獲了轉型升級的豐碩成果。
因時而生 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
9月3日,銅陵有色的展示館內,進駐了由中鐵建銅冠投資公司米拉多銅礦第一批生產的三塊礦石,其中最大的一塊重達610千克。
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十分匱乏,考慮到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需要,1949年12月29日,成立不足百日的新中國鄭重決策--“同意銅官山鉆探及恢復工作”。
根據銅陵有色出版的《創造成就未來》一書中的記載,祖國母親一聲令下,無數胸懷銅業報國之心的人才匯聚到銅都大地。面對飽經蹂躪、滿目瘡痍的銅官山,這些新中國銅工業的開拓者們,頭頂藍天、足踏沼澤,住草棚、飲溪水,將滿腔熱血與火熱青春一同揮灑。
令打眼工童中杰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被稱為“火區”的銅官山松樹山礦區,高硫、高溫、粉塵大。礦工們邊打眼,邊往身上澆水,水濺到礦石發出“嗞嗞”的聲音。為了出礦,沒有一人退縮,沒有一人叫苦。
1952年6月,共和國年產2000噸粗銅的銅官山銅礦正式建成投產,次年,由銅陵有色自行設計、自行建設的新中國第一座冶煉廠,冶煉出第一爐銅水,澆鑄出第一批合格的銅錠。
當時還是銅官山冶煉廠吹爐班一名操作工的周貴山,是這個歷史瞬間的親歷者之一。他說:“當設計能力為5噸的吹爐張開大嘴吐出的稠紅銅水直泄到模具里,在場的每個人都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相互擁抱著高喊:出銅了,出銅了……”
1957年,銅陵有色銅料、粗銅雙雙突破萬噸大關。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數字,占了當時全國銅產量的47.4%,支撐起中國銅業的半壁江山,解決了國家國防工業和民用工業缺銅的燃眉之急,掀開了新中國銅工業的發展序幕。
此后,井邊銅礦、銅山銅礦、獅子山銅礦、鳳凰山銅礦、金口嶺銅礦相繼投產,一個個新的井架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銅陵有色逐漸涉足井巷施工、建筑安裝、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多元發展,不斷壯大。
創新興業 多項指標處世界先進水平
冬瓜山銅礦,前身為獅子山銅礦。如今,走進這座被國土部門授予“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稱號的礦山,隨處可見碧草青青,綠樹掩映。
“從設計到投產,都采用世界先進技術與工藝。”冬瓜山銅礦黨委副書記、礦長姚道春介紹,銅陵有色經過長達15年多學科、多專業、產學研聯合攻關,破解深井開采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才建成這個現代化生態礦山。這里的采礦回收率、采礦貧化率、選礦回收率等指標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銅官山銅礦、第一冶煉廠建成投產,曾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時代進步,舊工藝技術無法滿足新的時代需求,金隆銅業公司、冬瓜山銅礦、金冠銅業分公司,乃至隨后的新金隆、新金冠應運而生。
白露時節,走進金隆銅業公司電解車間,仍是熱浪襲人,密密麻麻的電解槽里,擠滿了正在進行電解的陽極板……
“稀貴金屬分公司并入金隆銅業公司后,陰極銅產量再創新高。”金隆銅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梁海衛說道。
2018年,銅陵有色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將稀貴金屬分公司并入金隆銅業公司,奧爐項目部并入金冠銅業分公司,整合后,新金隆真正實現將資源“吃干榨凈”,硫酸、黃金產量及全年累計處理的電爐渣、轉爐渣、固鈹等物料均超年度計劃,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突破歷史最高水平。新金冠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單體礦銅冶煉工廠,銅冶煉硫的總捕集率達到99.98%。
“從建設金隆、金冠項目,到整合冶煉廠,銅陵有色人在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展現出了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特質。”銅陵有色戰略發展部部長馬峰表示,開拓創新,讓企業積蓄了長足的發展后勁。
過去三年,銅陵有色的礦山銅料、陰極銅、硫酸、銅加工材等主產品產量保持平穩上升趨勢,企業效益出現持續增長態勢。2018年,銅陵有色主產品陰極銅產量達132萬噸,位居全國第二;實現銷售收入1775億元,成為首批躋身“世界500強”的皖企。
勠力轉型 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我們先冶煉出粗銅原料,隨后是高純度電解銅。”馬峰說,“企業要想轉型升級,必然要走精深加工道路。”
2009年,銅陵有色上馬了銅箔項目。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銅冠銅箔公司有3個分廠,分別位于銅陵、合肥、池州。日前,記者走進池州分廠的生箔生產車間,只見生箔一體機分兩列排開,不斷“吐出”金黃色的銅箔。
“一噸電解銅原料售價5萬元,一噸銅加工成銅箔則能賣到10萬元。”在生產車間,銅冠銅箔公司副經理朱曉宏介紹說,公司正在通過不斷創新,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這個坐落在生態之城池州的國家級“綠色工廠”,從量產9微米至210微米的高精度電子銅箔,再到6微米的鋰電銅箔成功研發……僅用8年時間,就快速搶占了國內、國際兩個銅箔市場,年產4萬噸高性能、高精度電子銅箔,規模躍居國內第一、世界第四。
2007年12月28日,第一冶煉廠120米熔爐煙囪轟然倒地;2017年4月20日,金昌冶煉廠最后一爐銅水出爐……這些場景,至今仍令很多銅陵有色人難以忘懷。
“不破不立。”馬峰表示,銅陵有色壯士斷腕,及時淘汰落后產能,為企業贏得了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項目的巨大發展空間。
第一冶煉廠關停后,涅槃重生為稀貴金屬分公司,一躍成為安徽黃金企業的領頭羊。金昌冶煉廠則易地搬遷升級改造為奧爐項目,以一個更加綠色、環保、高效的銅冶煉企業形象重新出現。
在銅陵有色展示館內,有一組數字,意義非同尋常:
1990年,陰極銅產量21779噸,二氧化硫排放量21500噸;
2000年,陰極銅產量24260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3029噸;
2018年,陰極銅產量132860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50噸。
銅產量跳躍式增長,二氧化硫排放量斷崖式下降,銅陵有色轉型升級取得的成效不言而喻。
“銅陵有色在轉型升級中走出了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但更讓銅陵有色人感到自豪的是,昔日的銅礦已發展為擁有有色金屬產業和以金融貿易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兩大主業的企業集團。”馬峰說,如今,銅陵有色正在持續推動兩大主業做大做強做優,努力打造“一強五優”國際化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