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兩格,三格……攸縣酒埠江鎮普安橋村譚愛珍家的糞污,找到了新的“歸宿”。
3個相互連通的密閉化糞池,一格有一格的使命——沉淀、發酵和分離。凈化后,水質達到國家B級排放標準。“旱廁改水沖,干凈又方便。”譚愛珍喜上眉梢。
改廁,關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民生活品質提升。我市把這場“有味道”的革命列入2019年政府一號民生工程,現已完成衛生廁所改造54622戶,提前一年實現中央提出的“二類地區達到85%”的目標。
改廁從革新觀念開始
易根明總在想,如果早幾年用上干凈衛生的水沖廁所,妻子也不至于跑到廣東打工,至今都沒有音信。
他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紀90年代,廁所就在菜地邊刨了個坑,支起兩塊木板。妻子每次不樂意去“方便”,易根明就帶上她去鄰居家里“借廁所”。
在普安橋這個偏遠山村,老百姓長期使用旱廁,25個村民小組650戶,到2018年底,還有上百戶使用旱廁。村支書黃祖翔告訴記者,以往老百姓家里產生的生活污水,大多數經自家化糞池簡單處理,然后排放到附近水體中,這些污水攜帶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很容易誘發各種傳染性疾病。
后來,村里被列入湘贛邊區鄉村振興示范村,旱廁成了必須摘掉的“瘤”。可把老百姓的意愿摸底上來,黃祖翔心里涼了半截——“就算政府有補貼,自己還不是要花錢?”“廁所改來改去,會不會破壞家里的風水?”“菜地不能沒有農家肥”……
“改廁關鍵是改觀念。”幾次村民代表大會下來,問題一一被捋順——遵從村民的意愿,改廁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并預留缺口收集農家肥;按照分片原則由黨員代表和小組長上門做思想工作,把改廁的好處制成宣傳資料發放給老百姓。
等村里幫忙建好了屋外的化糞池,易根明也籌集了1000元錢購買裝備,連通了屋內屋外。流水一沖,廁所臭味全沒了,“一個坑、兩塊板”的如廁經歷成為歷史。村里100余戶旱廁,到11月底全部改造完成。
事實上,動員走在了改造之前。各地按照“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要求,相繼成立“兩清兩算”小組,既給老百姓講清改廁補貼政策,幫群眾算好“成本賬”,又講清改廁的環保健康意義,幫群眾算好“收益賬”。
廁所有“身份證”
誰家也不降標準
裝完三格式玻璃鋼化糞池,天元區三門鎮的戴忠用,索性“把標準提一提”。
他把旱廁重新規劃,鏟掉了發霉的墻壁,地面全都換成了白色的瓷磚,又更換了鋁合金廁所門,安裝了熱水器,鋁扣板吊頂,新裝了洗臉盆,前前后后花去1.2萬元。“跟城里的廁所沒有差別了。”戴忠用如今很是自豪,總有人上門取經。
廁所改造完,還會被統一編號,擁有身份證號碼。“具體到坑挖多大,材料用什么型號,都由老百姓簽字說了算。”三門鎮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設立“三不準”,即不準以次充好、不準翻舊改新、不準改變標準。
目前,我市已引入“一體化纏繞式化糞池”“三格式化糞池+污水處理終端”“三格式化糞池+人工小微濕地處理”等多種環保處理模式,實現“前端收集入管網、管網入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醴陵市東富鎮的生活污水,流入東龍江前就被“層層過濾”。當地通過人工濕地和集中式氧化塘進行處理,一部分進入東富寺前的3.2畝凈化田,通過種養荷花、人工濕地進行凈化,另一部分通過修建集中式氧化塘,然后流入占地0.5畝的人工濕地進行凈化。
攸縣普安橋村采取“三格化糞池+人工濕地”的一戶一改模式,譚愛珍家的糞水經過三格化糞池處理后,被引入一旁的人工濕地進行二次凈化。人工濕地上面鋪著石塊和沙子,下面土層富含污水處理菌種,凈化后的水質達到國家B級排放標準。
此外,各地還按照“財政補貼、群眾參與、先建后補”的方式,對改廁的農戶給予資金支持,每戶補助標準從500元到15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