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收益率 時隔7周重回4%以上分析人士認為連漲難現還需謹慎
在收益率持續下跌21個月后,近期, 銀行 理財 收益率有所回升。金融 投資 報注意到,12月以來, 銀行 理財收益率已連續兩周上漲,并創近9周以來新高。隨著年末臨近, 銀行 理財收益率能否繼續上揚?而對于投資者而言,該如何選擇相關 產品 ,以獲得相對較好的收益?
成都理財產品未見明顯回升
2018年以來,“跌跌不休”已成為銀行理財的常態。據融360 大數據 研究院統計,截至2019年11月, 人民幣 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自2018年3月以來連續第21個月下跌,并創2016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
不過,隨著12月的到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悄然回升。12月首周,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環比上升4BP達4.01%,時隔7周重回4%以上;隨后一周再度上漲2BP,達4.03%,創近9周以來的最高水平。
久違的收益回升,令投資者感到驚喜。“銀行理財收益拐點是否到來?”成為其最關注的問題。
對此,多位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理財收益或難持續上漲。在融360大數據研究院 分析師 劉銀平看來,今年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滑,主要受 市場 流動性和理財轉型兩方面因素影響。首先,今年以來流動性持續寬松,央行不斷引導市場 利率 下行;其次,銀行理財消化 存量 是轉型重點,之前存量 產品配置 了不少高收益的長期資產,尤其是非標資產,產品到期后需要新產品銜接,非標資產不斷壓縮會導致新資產組合的整體收益率下行。
“臨近年底,流動性壓力顯現,跨年資金 利率 上升,預計12月下半月 貨幣 市場 利率 會進一步上行。”劉銀平指出,雖然銀行理財收益率連漲兩周,但持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明年初大概率會重回下降通道。
從金融投資報調查的情況來看,近期蓉城在售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暫未出現顯著回升,預期最高收益率在4.5%以上的產品僅余個位數。同時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仍在持續下調。
購買切忌超出風險承受能力
隨著《 商業 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出臺,銀行理財產品購買門檻降至1萬元,此后萬元門檻理財產品逐漸增多。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11月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有6023只產品披露了購買門檻,起購金額在1萬元以內的產品共2130只,其中31只產品1元起購。
“目前國有五大行理財子 公司 發行的理財產品,超過一半產品購買門檻為1元,與 貨幣基金 購買門檻相當,理財產品更加親民。”劉銀平指出。
在此情況下,投資者該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以獲得相對較好的收益?首先,從不同期限來看,當前銀行理財收益多數與投資期限掛鉤,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以上周為例,3個月以內、3-6個月、6-12個月、12個月以上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8%、4.06%、4.15%、4.36%。
與此同時,不同銀行間收益亦存在較大差異。截至上周,城商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平均收益率在4%以上,國有銀行、 外資銀行 平均收益率則相對較低,均不到4%。
雖然投資者都想買到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不過劉銀平提醒,理財非 存款 ,不能光考慮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而忽視風險。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好不要將資金集中在一家銀行或一只理財產品中,在高收益面前要持謹慎 態度 ;其次,還需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及產品的風險高低,包括 產品風險 等級、投資方向和范圍等,切忌購買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