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時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快遞業第600億件快遞誕生,是我國山西的一位消費者從韓國購買的商品,由圓通速遞從天津保稅區攬收。這標志著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邁入600億時代。
“十三五”以來,我國快遞包裹量每年以新增100億件的速度邁進,已連續6年超過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包裹快遞量對世界快遞業增長貢獻率超過50%,也已成為世界郵政業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據測算,我國平均每個包裹的價值約為137元,這意味著新增100億件包裹間接拉動經濟增量1.37萬億元。目前,我國郵政業呈現出“1225”的特點,即郵政業業務收入規模占GDP近1%,每年吸納就業人數占全國新增就業人數2%,每年間接拉動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增量20%;我國包裹量占全世界包裹總量的50%以上。
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速,快遞物流行業作為電子商務行業的重要支撐同步興起。隨著生產者與消費者對包裝要求的逐漸提高,“過度包裝”問題也日趨嚴重。
復旦發展研究院與麥德龍中國邀請復旦大學瑪麗·哈德教授團隊,針對該問題進行了系統詳盡的分析,并發布《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共治:電子商務紙包裝的現狀、影響與建議》報告。
報告指出,“過度包裝”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因此解決方案也必須是系統性的。解決問題的責任在系統的每一個環節,各環節必須明確其責任并承擔責任,在互信、互重、互助、互惠的基礎上,逐步推進,達成一致。利益相關方的視角都應當被正確的傾聽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進一步推動全產業鏈協作改善“過度包裝”問題。
目前,大眾對于快遞業的污染問題的認知和理解,其實也存在“過度”的現象,一味過分擴大紙制品包裝的問題(例如“過度包裝”、“綠色包裝”等),容易導致大眾對其他環節產生的污染問題忽略。
同時,目前物流快遞行業中包裝的統一行業標準或規范是缺失的,這一必要的統一行業標準或規范應當盡快完善。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們應對“過度”紙制品包裝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多樣化的,包括成熟智能化綠色倉儲和物流體系,前端優化紙制品包裝設計與應用以及末端促進消費者紙制品包裝回收。不可忽視的是行業的巨大投入和潛心經營,但這同時形成了中小企業實現綠色物流的壁壘。
面對目前的行業現狀,《報告》從宏觀角度提出了三方面的治理觀點。
行業治理方面
技術創新是緩解過度包裝問題的直接措施,同時應在商家、消費者以及設計等多項生產環節中樹立環保意識,普及過度包裝的危害性。
環境治理方面
具體可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上進行治理,完善相關立法、加大法律懲處力度。
社會治理方面
解決過度包裝問題需要包括消費者、業主團體、垃圾回收等多方面的共同協作,因此抵制過度包裝,提高社會的整體意識不可忽視。可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向大眾普及過度包裝的知識、危害,改變社會對于“包裝即是品質”的錯誤認識,提升社會對過度包裝的正確認識。
報告建議,應當將優秀環境思想和經驗結合中國環境進行本地化轉換,重視獨立第三方的觀點及建議,政府與市場合力治理過度包裝,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多元主體并存的治理模式,并系統性地培養和改變消費者原有的紙質包裝回收習慣,重視相關數據開放與收集,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監管,進一步加強公民環保意識,閉環環保相關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