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活垃圾分類,提高其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多數群眾是舉雙手贊成的。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但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情況依然常見,真正動手分垃圾的還是少數,以至于這項工作推動多年,效果不盡如人意。2019年開始的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高起點規劃,全面動員,各方面有望取得新突破。
生活垃圾分類難在源頭,重在堅持。不開展源頭分類,特別是干濕混放,會帶來諸多問題,如容易導致有回收利用價值的干垃圾被濕垃圾沾污,末端再分離時,清洗成本高,工作條件惡劣,而且作為再生資源其衛生狀況是否會帶來健康隱患也令人擔心,不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因此,應全面動員,全民參與,通過持續教育、引導,使生活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基本常識和技能。
要讓垃圾分類走進人們日常生活,就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探尋較為接地氣、易于操作的方法,也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大家參與其中。
例如,四大類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產生量相對較小,其回收裝置容積就可以相對小一些,把空間留給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在回收裝置旁邊放置長柄手鉗,使人們不用彎腰就可以撿起地上不小心散落的垃圾;依據人類功效學,調整回收裝置高度,使投放最舒適;把回收裝置設計成由易拉罐組裝成的動物造型,當人們把易拉罐丟進去時,會發出夸張的吃掉食物的聲音等。這些細節的完善會使居民體會到垃圾分類倡導者的貼心和用心,從而受到感染,提高垃圾分類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與此同時,還要培訓居民正確分類垃圾,減少因不清楚如何分類帶來的困擾。培訓時盡量避免死記硬背的方法,盡量用生動的方式講清分類原則,讓人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操作。另外,可以在回收裝置上進行更加細致的說明,輔助居民正確投放。在引導居民垃圾分類投放的過程中,應建立容錯機制,逐步糾正大家的認識誤區,而不是看見就罰,從而逐漸消除抵觸情緒。
此外,應及時收集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妥善應對。如定點定時投放如何兼顧加班或者三班倒的人群?合租房會不會成為推進工作的死角,類似的難點區域怎么加強管理?家里空間小,市場上能否推廣立體式的分隔垃圾桶?能否在投放點加裝移動式洗手池?當居民有所呼時,政府或者社會組織積極響應,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活垃圾分類是利民利國的,居民的舉手之勞將創造巨大的價值。因此,我們要以釘釘子的精神,分清階段,穩步推進。特別要注意的是,生活垃圾分類不要簡單地“一刀切”,政策設計者和執行者都應俯下身子傾聽居民訴求,讓政策比著現實去設計、貼著人心去執行,做足、做細、做充分,尤其是引導居民體會生活垃圾分類帶來的變化,提高獲得感,使良好的制度設計真正落地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