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區實施個性垃圾分類措施,有小區設垃圾分類“紅黑榜”,對上“黑榜”單位進行約談和檢查
4月28日,海淀區二里莊社區志愿者展示廚余垃圾轉化的營養土。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于5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北京的社區準備得怎么樣了?記者近日探訪了海淀、朝陽、東城、平谷等區了解到,多個社區實施了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廚余垃圾就地處理、積分兌換等個性化垃圾分類措施。
探訪地點1
朝陽區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
34組垃圾桶精簡為5處投放點位
朝陽區六里屯街道甜水西園社區內,兩輛分別裝載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的垃圾流動巡回收集車來到10號樓下,等待居民投放垃圾。這是該社區開展的垃圾分類投放新模式。
甜水西園社區書記李穎介紹,社區實施了“三集中”垃圾分類法,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時間投放、集中地點精揀、集中收集清運。社區原來的34組垃圾桶,如今精簡為5處定時定點投放點位。
垃圾桶投放時間為每天早上6點半至9點、晚上5點半至8點。錯過時間的居民可前往垃圾流動巡回收集車投放。兩輛垃圾流動巡回收集車定時在小區12棟樓輪流停靠半小時,每天巡回一輪,分別收集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居民可在社區發放的宣傳手冊上查看巡回車停靠的時間和地點。疫情期間,居民在家時間多,社區適當延長了垃圾桶站投放時間,并增加了人工值守,便于居民投放。
開設垃圾分類“紅黑榜”
甜水西園社區共有2100多戶居民,據社區統計,平均每月產生垃圾總量約為110噸。實施“三集中”分類方式之前,社區每月產生6噸多廚余垃圾,居民廚余垃圾分出率僅為6%。如今,社區每月分揀出的廚余垃圾能達到13噸,居民分出率提升到12%,翻了一倍。
73歲的林阿姨回憶,自從實施撤桶撤站和定時定點投放,社區環境也有了很大改觀。“之前垃圾桶太多,一到夏天味道特別重,而且蒼蠅蚊子亂飛,現在這些現象都沒有了。”
朝陽區六里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榮介紹,目前“三集中”垃圾分類模式已在甜水西園和麗水嘉園兩個社區開展,未來計劃在全街道推廣。
六里屯街道組織轄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超市、餐飲單位等成立了社會單位垃圾分類自律協會,并開設垃圾分類“紅黑榜”,得分較高的列入“紅榜”,予以表彰獎勵,得分較低單位列入“黑榜”,進行約談和檢查。
探訪地點2
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二里莊社區
垃圾分類投放點均設4個垃圾桶
海淀區二里莊社區南側的垃圾分類宣教廣場處,新設的垃圾分類驛站,放有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4個垃圾桶。
二里莊社區營造工作坊工作人員李紫瑩介紹,二里莊社區共設置至少5組垃圾分類投放點,均設有四類垃圾桶。此外,社區還有16組“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垃圾桶。“后續我們還會完善幾個重點垃圾投放點位的志愿者服務,指導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
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二里莊社區共有16棟住宅樓,1938戶居民。學院路街道城管科副科長趙淵介紹,二里莊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開始于2012年,以二次分揀為主。伴隨著新條例即將推行,今年初二里莊小區開始了新一輪垃圾分類工作。
為方便居民投放舊沙發、廢棄家具等大件垃圾,社區還設置了兩處大件垃圾投放點。此外,二里莊社區還設置了一個廚余“終”轉站。
設廚余“終”轉站 廚余垃圾變身肥料
新條例提出,有條件的居住區可以安裝符合標準的廚余垃圾處理裝置。李紫瑩介紹,社區引入了一個“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該機器可消納居民日常產生的廚余垃圾,轉化為營養土,在社區家門口實現廚余垃圾的資源化再利用。
“社區單位、菜站產生廚余垃圾后,把易腐的廚余投入機器進行堆肥,24小時后能夠產生營養土,二次發酵后就可以用于綠化種植。”李紫瑩說。
在社區屋頂花園,種植區、花棚區的月季、綠蘿等植物都用了廚余垃圾變成的黑色、粉末狀的營養土。“這臺機器雖然不能消化小區所有的廚余垃圾,但它讓居民更直接看到垃圾分類的好處。”趙淵說。
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社區,記者看到了一臺類似的廚余垃圾就地處理機器,小區負責人介紹,該機器可以處理社區約八分之一的廚余垃圾,并產出肥料。
探訪地點3
平谷區濱河街道濱河小區
掃碼投放垃圾賺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
平谷區濱河街道濱河小區內,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有智能垃圾回收箱,居民投放垃圾時,把生活垃圾分類打包好,貼上曾領到的二維碼,再投放到回收箱。
投放垃圾后,積分會同步進入居民賬戶,每月居民可用積分換取獎勵,包括米面糧油、手紙、牙膏等生活用品。
社區負責人舉例,居民投放一個油桶,可得30積分,一個礦泉水瓶可得5積分,積攢2300積分可換一提手紙。
“不少居民已把垃圾分類當成習慣”
濱河社區居委會主任王月波回憶,為了幫助居民正確垃圾分類,其與小區老黨員、志愿者等當起了督導員,幫助居民正確分類垃圾。
濱河小區老住戶張玉蘭為推廣垃圾分類,總結了一首順口溜,“垃圾分類并不難,分類指導翻幾遍,橫看豎看琢磨透,家中只花半分鐘。”
王月波說,如今垃圾分類在濱河小區家喻戶曉,不少居民已經把垃圾分類當成了習慣。(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徐美慧 陳琳)
新修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起施行 個人應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
居民小區逐步配齊垃圾分類指導員
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起施行,單位和個人都應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對于居民未落實分類投放的違法行為重在引導。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委獲悉,自5月起,全市居民小區將逐步配齊垃圾分類指導員,開展社區宣傳、現場指導、分類整理、投放監督等。此外,到今年底,全市90%以上的街道鄉鎮都將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和城市副中心率先實現區域全覆蓋。
4月29日上午,北青報記者來到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建鋼南里社區,小區門口建成了一處垃圾分類回收站。三個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兩個綠色的廚余垃圾桶一字排開,旁邊還設有可回收物桶和有害垃圾桶。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慶如正逐一檢查居民送來的垃圾是否按要求分好類,并引導其正確投放至不同類別的垃圾桶里。自春節開始,每天上午6時30分至10時30分,下午15時30分至19時30分,李慶如和另外兩名同事會輪流站在垃圾桶旁,風雨無阻。“居民可以用垃圾換積分,每天最多積2分。到月底可以到指定超市兌換衛生紙、洗衣液等生活用品,1積分相當于1元錢的購買力。”李慶如說,積分兌換的方式可以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從過去三個月的實施情況看,居民分出的廚余垃圾越來越‘純’了。”
像李慶如這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員,目前全市有2萬余人,在社區里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現場指導、分類整理、投放監督等工作。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固廢處三級調研員吳潤江介紹,下一步,本市還將繼續擴大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逐步覆蓋全部居民小區。
為推動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北京市自2017年起創建垃圾分類示范片區,計劃到今年底,全市90%以上的街道鄉鎮都要開展創建,督促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落實《條例》相關規定。吳潤江介紹,對于已經完成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的街道鄉鎮,本市會組織驗收,并開展常態化的運行情況檢查。“檢查周期為每月一次,每次檢查5個居民小區,發現問題會要求及時整改。今后,檢查力度將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