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號召告別白色污染的呼聲加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傾向于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廢舊薄膜的循環和利用。根據機理不同,廢舊地膜回收利用可以分為物理循環利用、化學循環利用以及能量循環利用。廢舊農膜的熱值極高,因此通過熱能回收具有很大潛力,日本和德國等都已建立了專門的廢塑料處理工廠,顯示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是我國“全膜種糧”大縣之一。2014年以來,為解決大量殘余農膜導致農村“白色污染”和殘膜回收利用率低的問題,當地大力推進殘余農膜回收利用工作。在國家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資金支持下,建成了較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按照“縣有加工企業、鄉有回收站、村有回收點”的目標,當地建成了10個殘余農膜加工企業和70多個標準化回收網點,大大提高了農民上交廢舊地膜的積極性。廢舊農膜回收量從2011年的2000多噸上升到2014年的8200多噸,回收率從20%左右上升到80%以上,回收殘膜就地經過沖洗揉搓、粉碎甩干、高溫熔化和冷淬成型等工藝后變身為聚乙烯高壓PE顆粒,成為鋁塑板等建材原料,年產值達700萬元以上。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增效雙贏效果,確保了當地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可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告別土地白色污染
“地膜覆蓋對保障我國農產品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地膜殘留污染也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在日前舉行的“新疆生態農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嚴昌榮說,普通地膜在土壤中極難分解,大量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破壞土壤結構,阻礙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運動,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由于缺少殘膜回收技術和機制,我國地膜的回收率還不足三分之二,無法生物降解的地膜殘留污染了超過60萬畝耕地。
新疆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呂軍介紹說,截至2014年,新疆共有4700多萬畝農田使用地膜,占全國地膜使用面積的近七分之一。經過30多年地膜的廣泛應用,導致局部地區棉田被嚴重污染,影響了棉花出苗率,進而影響棉花生產。
“為了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農田地膜殘留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一方面要擴大標準地膜推廣,并應用機械化回收手段控制地膜殘留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另一方面,應該加強可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從源頭上遏制地膜殘留污染。”嚴昌榮說。
早在1998年,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就開始使用ecovio地膜。實驗結果表明,ecovio地膜不僅可通過生物降解分解為水、生物質和二氧化碳,同時具有卓越的機械性能、保溫隔熱和保水性能以及良好的耐紫外線性能。與傳統地膜相比,它不僅能夠保證作物產量,還不會造成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