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3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氣候變化問題特別聯合會議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外媒援引中國氣候變化事務首席代表解振華的話報道,中國本月末將提交總耗資高達41萬億元人民幣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為實現該目標,中國會調整倚重煤炭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資源。
解振華還透露,為達到減排目標,中國需要展開國際合作和研發,以降低相關技術成本并促進創新。報道稱,中美兩國周一宣布,兩國將在兩項新的碳捕捉、利用和存儲項目上展開合作,并幫助該技術實現商業化。解振華并未透露更多關于減排計劃的細節,但他形容將出臺的這份規劃“相當宏大”。
值得關注的是, 在去年11月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宣布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這些宣示表明了中國氣候“貢獻”的總體目標和方向,將成為中國“貢獻”的重要內容
中美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兩個國家,兩國同時宣布減排計劃,表明兩國在處理類似問題上希望采取共同立場,這也給其他不愿意減排的發展中國家以表率作用。減排協議的簽署,標志著我國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來將通過限定碳排放總量,加快形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此背景下,未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將會發生巨大變化。
事實上,無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中國制造強國建設都離不開環境保護事業的支撐,在《中國制造2025》中,便明確提出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等要求,而這也顯示出監管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構建美麗中國的決心。
分析人士指出,降低碳排放成為我國兌現全球減排義務、推動經濟轉型、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抓手,未來較長時間內,碳減排將加速以完成較大的減排任務,而隨著環境保護費改稅和推行節能量及排污權等交易制度,碳減排相關領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細分領域公司有望受益此次41萬億節能減排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