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被不法商販大量用于生產潲水豬、地溝油等餐桌隱患的餐廚垃圾,在武漢市已經實現了“變廢為寶”。武漢晚報記者從市城管委建設處獲悉,目前武漢市已有1390家餐飲企業、每天100余噸餐廚垃圾實現了統一回收,并送往餐廚廢棄物處置廠進行環保處理。年底前,我市有望為餐廚垃圾建立“大數據”,進行從產出到處理后的全程監管。(8月18日 《武漢晚報》)
對于餐廚垃圾,餐館最普遍的做法是交給私人回收。由于不法商販受利益驅使,這些垃圾極可能變為“潲水豬”和“地溝油”回流到餐桌上。此外,一部分泔水被餐飲店隨手倒進下水道,讓管道患“腸梗阻”,一下大雨就容易漬水。泔水進入下水道后和生活污水一起排放,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而留在排水管道內的食物殘渣在高溫下則容易發酵形成沼氣,一遇到火星就會爆炸、傷及地下設施和行人,國內很多城市都發生過此類事故。
在餐廚垃圾無害化回收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攔路石”是來自餐館、酒店的抵觸。賣給私人本來可以賺一筆小錢,今后不但不賺錢、還要交一定的收運費用,不劃算。今年底前,武漢市將啟動執法,餐飲單位將餐廚垃圾交給私人處理,將被處以1萬元至3萬元罰款。違法成本將遠遠高于收益,餐館和私人回收者自然會權衡風險。要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光罰不行,不僅回收機構要有利益,餐館也要有一定利益,才能調動起餐館參與。無論是從食品安全角度,還是從城市環境角度,餐廚垃圾應當被視為污染源強制回收。
讓餐廚垃圾“變廢為寶”,首先篩除塊頭較大的木頭、塑料瓶、飯盒等雜物,它們將被送往垃圾焚燒廠焚燒發電。飯菜殘渣等有機物在經過除砂和制漿兩道工序后,被放進厭氧罐內發酵25天以上,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于發電;沼渣未來經過濃縮和加料后,是非常好的有機肥。油脂被送往環保企業用于煉制生物柴油,也可制作肥皂、油漆,僅有很小的損耗。廢水則經過污水處理系統凈化,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后排放。整個處理程序都不會再給城市環境帶來污染。
由政府認可、指定的具有處理餐廚垃圾資質的企業也應拓寬業務范圍,不能只收餐廚垃圾而對餐飲企業產生的生活垃圾束手無策。讓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武漢市將為餐廚垃圾建立“大數據”,進行從產出到處理后的全程監管,我們要具有社會責任感,敢于擔當,并善于換位思考,方能找到最佳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