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的維度去思考一下,“洋貨”一詞對很多人來說是在上一個時代里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洋貨=高端,高端必然高價。在很多身邊人的潛意識中,這樣的等式依舊天然成立。但對比30年前的改革開放之初,這樣的生存環境已經不算險惡。
第一家從洋品牌的圍困中掙脫的品牌當屬海爾,在《激蕩三十年》中曾提到,在海爾之前,“品牌”一詞在中國家電行業中無從談起,直到海爾的崛起后,才讓廣大中國的企業主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也讓全球消費者第一次看到“Made in China”的實力。改革開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亞洲也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主導,走向全球的中國品牌也越來越多,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各大全球品牌百強榜中,主導者依舊是歐洲,美國,日本。相同的制造實力,同樣質量的商品,從洋貨到國貨,中國品牌的全球之路還需擺脫傳統意義的“中國制造”。
從粗糙到精品,中國也有明星產品
80年代,Made in Japan風靡全球,以品質為基礎,以設計為靈魂,以流程化管理為支撐,打造了一大批日本“洋貨”品牌。時至今日,這些品牌被越來越多的核心用戶當做“信仰”,看看“索大好”的口號經常出現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就知道,圍繞渠道、零售、品牌、服務持續構筑面向市場的體系化能力,強化業務基礎,積極推進精細化經營,這些才是中國品牌的方向,更何況,依托國內廣大的市場空間為跳板,進一步沖擊國際市場的成功幾率更高。
華為手機的成功,一舉讓中國手機擺脫了“低端低價”之名。在國內手機銷售排行超越了蘋果和三星,并連續多在財富500強排行榜前進。放眼世界500強企業,9成的中國企業是靠原物料、中國內需市場等優勢擠入排行榜,但華為,卻是靠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海外市場經營績效取得今日的成績。華為手機全球銷量連續兩年破億,其中50%左右的銷量出口海外。
最新旗艦Mate 9發布后,華為在歐洲,在日本,在美國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美國科技媒體BGR評價其產品:“可媲美蘋果”;《人民日報》稱:“它證明了中國制造的質量”;《時代》雜志稱它是:“所有電信產業巨頭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它不輕易進入某一領域,一旦進入必然血雨腥風”,這是業內人士對它的評價。
讓我們眼中的國貨,成為別人眼中的洋貨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國貨們漸漸走向了全球,華為手機覆蓋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老干媽同樣在美亞賣到脫銷。索尼、松下在80年代依靠產品品質讓全世界消費者愛上了Made in Japan,如今,華為靠著一步步積累的口碑,讓越來越多的人對Made in China 路人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