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5G商用步伐的不斷加快,蘋果、三星、華為等終端廠商,以及高通、英特爾等芯片廠商,愛立信、諾基亞等專利許可廠商,紛紛大打出手。
很多看似不相干的惡斗,背后多少都與逐鹿5G密切相關。
錯過了2G、跟隨了3G、參與了4G,如何主導或引領5G是擺在蘋果、三星、華為等諸多廠商面前的現實問題,對于愛立信、高通、諾基亞等傳統通信巨頭自然不愿市場拱手相讓。
于是,一場場惡斗和較量輪番上演。
愛立信:率先公布5G專利收費標準,迎合主流手機廠商需求
2017年3月,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對外宣布公開其5G專利許可費。愛立信首席知識產權官(CIPO)古斯塔沃稱,對于高端手持設備,愛立信的5G專利許可費設定為5美元/部,而對低端手持設備,許可費可以最低低至2.5美元/部。
而此前愛立信向手機廠商收取專利費的標準,與高通類似,都是按照整機售價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其中,愛立信的收費標準為整機售價的1%,而高通的收費標準為整機售價的3.5%-5%。
而高通之所以收費標準高于愛立信,究其根源還是在于高通在2G、3G、4G等通信標準中所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占比遠高于愛立信。
統計數據顯示,在CDMA技術領域高通持有的標準必要專利份額超90%,在WCDMA領域占比約27%,在LTE領域占比約16%。
按照愛立信此前3G相關專利許可費率1%計算,售價2000元的手機,需要向其繳納20元專利費,而按照現在2.5美元-5美元/部的標準估算,售價2000元的手機可能僅需支付2.5美元(約17.3元人民幣)。
對手機廠商來說,專利使用大幅下降,而對于類似蘋果這種的高定價手機廠商來說,費用下降更加明顯,自然會受到類似蘋果等出貨量較大且定價較高的手機廠商的歡迎。
對此,愛立信首席知識產權官(CIPO)古斯塔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此舉將有助于確保愛立信在標準化過程中的領先地位。
華為三星互掐:比拼的是技術,爭奪的是用戶,樹立的是品牌
截止目前,橫埂在華為與三星之間的訴訟至少5起涉及中美兩國多個法院。
2016年5月25日,華為率先打響第一槍,在美國和中國對三星公司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2016年6月27日,華為又將三星等公司訴至泉州中院,訴稱三星最新款Galaxy S7 (G9300)在內的共計16款三星手機產品涉嫌專利侵權,并索賠8050萬元(含合理支出費用50萬元)。
2016年7月22日,三星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起訴華為侵犯其專利,并在其中兩個案件中,分別主張賠償經濟損失和合理支出8050萬元,共計1.61億元。
可以看到,華為訴三星侵權索賠8000萬元,三星則訴華為侵權索賠1.6億元,恰好是華為索賠金額的2倍,傲慢三星欲“反制”或“教訓”華為的想法可謂“一覽無遺”。
2017年3月29日,就華為訴三星手機侵權一案,泉州中院一審判決認定,三星公司共計22款產品構成專利侵權,并判決三星公司停止制造、許諾銷售、銷售搭載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移動終端共計22款Galaxy系列手機,同時,三星公司賠償華為終端公司經濟損失8000萬元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50萬元。
與此同時,2017年3月20日,就三星對華為在泉州中院據以起訴的涉案專利提出的無效宣告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最終作出“維持專利權有效”的決定。
短時間內,三星兩敗于華為,極大的鼓舞了國產手機的士氣。
但是,三星與華為的互掐,猶如最初蘋果與三星的對決,表面上看比拼的是技術,實則爭奪的用戶,最終謀求的品牌以及未來在5G市場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