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一座城市的文明,公廁是個好窗口。在宿遷,街頭公廁發生的變化可用“革命”來形容。
短短4年,宿遷市區公廁數量翻了一番多,達到國家規定密度。主次干道500米以內,市民步行5分鐘,一般都能輕松如廁;在全省率先引入ppp模式,花錢買服務,請專業公司到宿遷管廁所。
“方便”可以很體面
宿遷市城管局有幅電子地圖,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市區300多座公廁的位置、設施狀況、保潔員電話一一顯示。
“公共衛生間向左80米”“公共衛生間向右150米”……在宿遷市中心發展大道、微山湖路等主干道,每隔幾百米,路口都會出現導廁牌。走進南湖路公廁,記者看到,洗漱池干凈清爽,臺面上方是盒式衛生抽紙。“上公廁,用免費手紙,有一兩個月了。市區公廁都這樣。”宿遷市民閆振玲說,這里公廁干凈、方便,作為宿遷人感到特別有面子。
在宿遷府苑小區公廁,盡管人流不少,但蹲坑便池光亮如新,空氣中飄著清新劑的香味,而地面擦洗印記,顯示這里剛打掃過。“過去上廁所,出門到處找,找到了還下不了腳,臟啊!”說起街頭公廁,宿遷市民何家良直說“跟過去大不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很多。7年前,宿遷市區僅147座公廁,其中,三類以上63座,占比不足四成,旱廁有84座,超過一半。2013年,宿遷市區財政投入1億多元,增加公廁數量、改善公廁硬件,4年新建公廁179座,拆除106座、改造92座,公廁數達349座,三類以上公廁占八成多。今年,宿遷改建、新建98座公廁,預計年內完成,屆時,每平方公里將有5.2座公廁,超過國家要求,所有公廁將達三類以上標準。
“這里能看書讀報,還有電視看!”4月27日,宿遷老人孫長忠送完孫子上學,走進廈門路歐洲花園公廁閱覽室,看中央臺新聞。作為宿遷新建的、也是唯一的第三代公廁,這里更像市民客廳。除殘障人士衛生間、供一家人用的第三衛生間、方便年輕媽媽的母嬰室,人們到這能辦很多事:用atm機取錢、給手機充電、上自動售貨機購物。
宿遷今年將建20多座第三代公廁,它們顛覆了宿遷人對于廁所的印象。公廁,可以是個很體面的空間。體面,最重要的不是豪華,而是功能到位、用起來舒服。4月27日、28日,記者在宿遷跑了6座公廁,大小、檔次不一,但都好找,且干凈無異味。
“首都標準”掃廁所
宿遷府苑小區公廁保潔員王朝榮有本工作手冊,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每隔兩小時,她就要填手冊,在16個管理選項上打勾確認。每天,她所在京宿環境服務有限公司(下稱京宿公司)都會派人來檢查,看她有沒有按要求管廁所。
在宿遷市區,公廁都有工具間、管理間。工具間放設備,管理間住保潔員。4月27日晚7點半,宿遷金陵名府小區附近公廁,保潔員朱新榮正在管理間吃晚飯。管理間僅五六平方米,但收拾得井井有條,公司配了床、空調、工作柜。這兒就是朱新榮的家。
“我抽空吃點煎餅,一會兒又要忙。“朱新榮介紹,自己負責這座公廁保潔,周邊是菜市場、學校,每天有上千人來上廁所,經常忙到夜里十一二點。每天凌晨三四點,她就會自然醒,趕緊去忙,趕在晨練的人到來前,把公廁清潔消毒一遍。專用刷、抹布、清潔球、拖把、小鐵鏟、玻璃刮,這些是她的工具。差不多每隔20分鐘,她就得保潔一次。
今年起,京宿公司接手宿遷主城82座公廁維護、保潔及糞便處理,管理與“首都標準”接軌。三類以上公廁,須達“十潔”“八無”。從便坑、尿池到洗手盆、干手器,從頂棚墻壁到外部環境,都得做到“潔”;無蚊蠅、無臭味、無尿堿污物,地面無積尿……這一個個“無”,做起來不容易。
“公司要求嚴,但只要干好,每月都有獎金。“宿遷洞庭湖路公廁保潔員段茂才說,現在每月收入1600元,比去年漲了400元。每月還有100元福利。公司還給他辦社保。這在以往不可想象。
買對服務更重要
今年1月25日,京宿公司揭牌,正式承擔宿遷市區環衛保潔。它是宿遷環衛體制改革的產物。以ppp模式推進環衛保潔市場化,宿遷全省率先,在全國同樣走在前列。
去年,宿遷經過招標,與北京環衛集團達成ppp合作協議。宿遷將市區道路、公廁保潔等十多項環衛業務打包,以每年8300多萬元的價格,向北環集團購買服務16年。雙方組建京宿公司,由北環集團控股,宿遷以環衛設備入股。宿遷1400名環衛工,自愿加入者,京宿公司全部接受,且保證增加其收入。
想拿政府的錢,京宿公司得過考核關。宿遷市、區兩級環衛部門逐月組織考核,按得分向京宿公司付費。考核滿分100分,超過90分全額付費;90分至70分,每少1分,扣7萬元;連續3次低于70分,終止合同。京宿公司副總經理王作峰說,北環集團承擔國內40多個城市環衛保潔,宿遷的條件很苛刻。今年以來,京宿公司每月得分均超90分,但有一次一個區打了80多分,盡管未影響最終得分,但足以讓公司感到緊張。
盡管公廁一年服務費僅549萬元,但因這塊占20分,對整體考核影響不小,京宿公司不敢馬虎。宿遷開發區城管分局環衛處副處長王晉介紹,作為區級環衛督察員,他負責17座公廁日常考核。除市區兩級督查,只要市民投訴環衛保潔,兩小時內不解決,京宿公司都將被扣分。
建好公廁、管好公廁,以物應人、以物化人,做好這改善民生、涵養城市文明的大事,必須靠體制改革。宿遷市城管局局長劉江介紹,以前政府辦環衛,花錢養人,人越養越多,但效率低下。而現在,管辦分離,“管”交給環保部門,“辦”交給企業,催生多重利好——
環衛保潔范圍翻番水平提升。政府投入比以前降低5%—10%,買來優質服務,買來先進的管理體制。北環集團投入7000萬元設備,使宿遷道路機掃率由64.2%增至85%,躋身全省前列;環衛工整體勞動負荷降低,收入平均增加三成;企業得市場。北環集團操盤宿遷保潔,利潤率預計在8%,宿遷做出樣板,為其打開江蘇市場創造條件。泗陽縣已向北環集團購買服務,5月起將縣城中心城區道路保潔交其運營。
公廁革命校正宿遷人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理解。十幾年前,宿遷有償出讓土地,由私人建起十幾座收費公廁,它們兼營商店,晚上7點就關門。這樣的“公廁”不姓“公”,這樣的“市場化”損害公共利益。采用ppp模式,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以契約固化政府、企業責權利,公私合作,互利共贏,各得其所。
宿遷市財政局副局長于登才認為,建設城市設施、組織市場監管,政府責無旁貸,不能甩包袱,但運營管理需專業經驗,交給市場更有效。除環衛保潔,在廚余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領域,宿遷也試水ppp模式。此次環衛保潔市場化改革,宿遷聘請第三方公司參與,盡管花了五六十萬元,但拿出專業的方案,選出最有實力的合作伙伴,這是買對服務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