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也到處轉發的文章,可能又引起恐慌(上一次是因為價格):
內容摘取如下:
2017年6月9日,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宣布,已正式提出將二氧化鈦(TiO2、鈦白粉)列入懷疑通過吸入可能引起癌癥的物質分類的建議,該意見將在稍后通過書面程序宣布或在9月份歐盟委員會會議上正式通過。
據ECHA的風險評估委員會RAC(Committee for Risk Assessment)介紹,現有的科學證據表明,二氧化鈦的致癌潛力符合ECHA關于“分類、標簽和包裝法規”(CLP)下相關的標準。但RAC也同時指出,得出的結論表明,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此前法國提出將二氧化鈦分類為更嚴重的致癌物質類別(類別1B)的建議,它只是“被推定為潛在引起癌癥的物質”(第2類,通過吸入途徑)。
我也專門去了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官網查看,的確是有這篇文章:
《Titanium dioxide proposed to be classified as suspected of causing cancer when inhaled》
鏈接如下:
https://echa.europa.eu/-/titanium-dioxide-proposed-to-be-classified-as-suspected-of-causing-cancer-when-inhaled
今天我分析分析其中真正說的內容:
太長不看版:
我們能吸入的鈦白粉遠遠遠低于安全水平,危險不大,不用擔心。
以下是正文。
什么是致癌物?關于致癌物質的分類,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所(英文: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將致癌物分類一共有四大類(即4個等級):
1類: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如黃麴毒素、砒霜、石棉、六價鉻、二惡英、甲醛、酒精飲料、煙草、檳榔以及加工肉類(2015年11月新增)。
2A類:致癌可能較大。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對人體雖有理論上的致癌性,而實驗性的證據有限。如丙烯酰胺、無機鉛化合物、65℃熱飲、牛羊肉等紅肉、氯霉素等。
2B類:致癌可能較小。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用以歸類相比二類A致癌可能性較低的物質。比如氯仿、敵敵畏、鎳金屬、硝基苯、柴油燃料、汽油、手機輻射、泡菜等。
3類:尚不清楚其對人體致癌作用。對人體致癌性尚未歸類的物質或混合物,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不充分,對動物致癌性證據不充分或有限。或者有充分的實驗性證據和充分的理論機理表明其對動物有致癌性,但對人體沒有同樣的致癌性。如苯胺、蘇丹紅、咖啡因、二甲苯、糖精及其鹽、安定、氧化鐵、有機鉛化合物、靜電磁場、三聚氰胺、汞與其無機化合物等。
4類:對人體基本無致癌作用。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缺乏充足證據支持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如己內酰胺。
雖然致癌物分類這么多,其實到了2B類,只是說明致癌概率大于0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