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王學院的Stephanie Wright博士帶領其他研究人員在英國調查了四個海灘,他們主要收集海灘上的貽貝,BBC的Inside Out調查組也做了這項研究,他們都關注貽貝的原因是,太多塑料垃圾侵占了貽貝的身體,也危害到了人類健康。
在Ramsgate海灘,80%的貽貝受到了污染,主要表現是,貝殼內充滿了小于5mm的微量塑料。“這些塑料顆粒足夠小,可以穿透細胞甚至器官。我們擔心的不是這些非農場養殖的貽貝會被直接食用,而是其他魚類和海洋生物可能會吃貽貝,這樣最終還是會影響到食物鏈的頂端。”Stephanie博士對Daily Mail說出自己的擔憂。以前也有研究顯示,微塑料的有毒化學物質在進入人體后,會在腸道中釋放有毒物質,甚至,微量塑料還能通過呼吸道危害到人體。
每年,約有10000到27000噸塑料垃圾被傾倒在英國各地的海域,而這個數量在全球,會在500萬到1300萬之間,相當于每分鐘都有一卡車垃圾,現在海洋里的塑料存量大概是1.5億噸。如果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會遠超過魚類。
難道這些塑料就完全沒用了嗎?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可以進行回收。全球95%的塑料制品只被使用了一次,大概造成了65-92億英鎊的經濟損失,如果世界各地采取大膽行動,進一步回收塑料垃圾,也許還能拯救海洋生態。
不只是貽貝,泰晤士河口鳥尾草也可能受到了污染,這是肯特與埃塞克斯近海漁業保護協會(IFCA)下一步要進行研究的課題,羅伯特?戴爾(Robert Dyer)是IFCA的研究員,他對貽貝的研究結論是:塑料進入貽貝的身體組織后,不僅會導致其神經壓力過大,還會影響到繁殖能力。
大型海洋動物,比如鯨魚和海豚,是塑料的頭號受害者。有研究顯示,一共有557種海洋哺乳動物、鳥類都因纏繞在食道、腸胃內的塑料廢物而飽受苦難。保護主義者在法國曾經為一只水貂鯨沖洗腸胃的時候,洗出了800公斤塑料廢物,觸目驚心。
現在,沒有哪個國家能逃脫塑料污染的魔掌了。水消費委員會(CC Water)與DJS調查公司達成合作,委托后者對水和污水處理等領域進行調查,上個月,他們發布了報告。美國的自來水污染率最高,達到了93%,其次是黎巴嫩和印度,雖然法國、德國、英國水平最低,但是也達到了72%。
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主角珊珊有一句臺詞:如果世界上連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掙再多的錢又有什么意義。
塑料污染海洋,污染海洋生物,我們吃的魚和一些海產品都將會被污染,那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的下一代還會不會有海產品可以吃呢,這都值得我們思考。
最近,《科學美國人》報道了上海華東師大發表的一項研究:采集的所有中國食鹽樣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鹽,每公斤中超過550塊——按照通常的食鹽食用量,一個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過1000塊。
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顆粒,一般定義為5毫米以下。這些顆粒都來源于人類的活動,最重要的是丟棄到自然界的塑料。這些塑料會慢慢降解,從大塊降解成小塊,最后成為微塑料。
但這不是微塑料的唯一來源。人類合成塑料的單體,本身就是微塑料,因為種種原因也可能進入到環境中。還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妝品、護膚品和洗浴用品,也會加入一些微塑料顆粒改善質感。這些微塑料,最終也是進入自然界。另外,化纖紡織品在洗滌中,也會洗出一些微塑料顆粒進入廢水中。
這些微塑料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緩慢,隨著地球的水循環,最終都聚集到大海中。從目前來看,聚集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它們完全分解的速度,于是海里的微塑料越來越多。
這些微塑料到了海里,自然會擾亂海里的秩序。那些很小的微塑料,被浮游生物吞下,然后進入食物鏈,一級一級地進入魚蝦體內。另一方面,那些高等一些的海洋生物,并沒有一雙慧眼。對于那些飄飄忽忽像“活物”的塑料,也當做美味吃下。
微塑料對健康有什么影響呢?科學家們的答案是:太復雜,不清楚。因為人類生產的塑料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成為微塑料之后,它們一方面可能釋放出有毒有害物質,另一方面又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質。當這些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它們所附帶的有毒有害物質也就會沿著食物鏈傳遞。這些物質除了有毒有害,還具有持久和生物累積的特性,被稱為PBT物質(PBT是持久、生物累積和有毒的縮寫)。
以前對微塑料的關注主要在于它們對PBT物質的傳遞,從而可能對海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產生影響。食鹽中發現微塑料,為我們敲響了另一個警鐘:微塑料顆粒可能直接隨著食物被我們吃進體內。
這些微塑料顆粒被吃到體內會怎樣?科學家們給的答案還是——不知道。但是不難想象,毫米、微米到納米級的微塑料,進入體內的行為會有很大的差別。科學家們拿微塑料折騰過貽貝,發現微米尺度的微塑料到了其腸道之后,會在淋巴系統中檢測到。把貽貝從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轉移到清潔的水中之后,循環系統中的微塑料含量還會持續上升,12天之后才開始下降——它們在循環系統中停留時間可以長達48天。
實驗還證實,微塑料的顆粒越小,就越容易進入循環系統。人的身體當然比貽貝高級多了,能夠進入貽貝的循環系統,并不意味著能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但是,如果是更小的顆粒呢?就像PM2.5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遠遠要大于那些大顆粒一樣,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顆粒,經過消化道是否可能進入血液或者淋巴液呢?雖然目前沒有相應的研究,但是理論上的存在和對健康的潛在影響,使它成為很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