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的塑料瓶、廢紙、廢舊織物,只要貼上二維碼扔到箱子里就能獲贈積分,用這些積分就能兌換生活用品,真是太好了。”家住都市華城小區的居民顧惠芳對垃圾分類感觸頗多,如今她已經陸續用積分兌換了牙膏、抽紙等數種小禮品了,垃圾分類已悄然走近了通城百姓生活。
今年以來,南通市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的“263”專項行動要求,把城鄉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作為推動和提升“四個全面”發展戰略建設水平的重點工程來抓,堅持規劃引領、力推設施建設,努力夯實城鄉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基礎,工作成效初步顯現。
“垃圾分類革命”初顯成效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試點先行、逐步推開’以及‘近期大分流、遠期細分類’的總體思路,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到分類處置,我們要將垃圾分類進行到底。”市城管局環衛處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2015年下半年,我市出臺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方案,2016年開始啟動,預計至今年底,市區垃圾分類小區達到350個、覆蓋人口60萬人,占比分別達到市區總數的36%和42%。同時,各縣(市)也確定了29個小區和6個鎮作為首批試點。
為了更好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根據我市目前生活垃圾管理實際情況和現有處置終端、處置能力情況,一個“3+5+X”的分類模式應運而生。“3”就是將日常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三類分別進行收運處置。“5”就是對裝修垃圾推廣崇川區政府建立專門收運體系的做法,實施專項分流;對大件垃圾推廣通州、開發區建立大件垃圾破碎設施的做法,實施專項分流;對綠化垃圾推廣城建集團建立集中處置設施的做法,實施專項分流;對電子垃圾利用通州區已經建成的電子垃圾處置廠,實施專項分流;對廢舊織物利用環保公益聯合會這一社團組織,實施專項分流。由此,構建了五類特殊垃圾的專項分流處置體系。“X”就是根據今后垃圾處置終端建設情況,成熟一項,分流一項,逐步推行干濕分離,對餐廚廢棄物、廚余垃圾等實行分類收運處置。這樣一來不僅會減少填埋焚燒的總量,還可以循環利用,將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據了解,南通現有4座生活垃圾焚燒廠、1個填埋場,總處理能力每天5050噸,2016年實際日處理量5583噸,但垃圾產生量每年仍以13%的幅度增長。
小區試點垃圾分類漸入人心
“對于回收的垃圾,公司實施積分獎勵制,1公斤可回收垃圾可積100分,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負責生活垃圾分類的“服務第三方”——天楹公司負責人騰飛告訴記者。如今,這種積分換物的做法已在市區各試點小區普遍施行,效果良好,許多小區的居民參與度超過95%。
據了解,自2016年12月起,僅就在我市崇川區就選取12個小區進行試點,涉及總戶數為10851戶,覆蓋小區人口近3萬人,共建設標準化分類投放點位58處,放置回收箱186個,其中可回收物回收箱109個,廢舊織物回收箱32個,有害垃圾回收箱30個。
在居民小區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我市探索建立了“五有一站,多維活動”推進范式。“五有工作機制”包括:一有以街道、社區為主導,小區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第三方服務企業參與的多方協商機制。二有以專職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為主體,以小區社團和志愿者隊伍為支撐的宣傳發動機制。三有以固定投放設施收集為常態,定時定點收集相結合的分類收運機制。四有以積分換實物、先進獎勵等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激勵機制。五有以居民知曉率、參與率、準確投放率為標準的生活垃圾分類成效考核機制。“一站”就是鼓勵各試點小區根據實際,建立集宣傳、指導、培訓、積分兌換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垃圾分類服務站”。“多維活動”就是鼓勵各試點小區根據社會資源、人文資源和區位資源,組織,開展符合本小區實際的形式多樣的推進活動。
垃圾分類工作向縱深發展
7月下旬,市城管局舉辦啟動儀式,在全市范圍內的賓館飯店餐飲行業單位,以各類賓館飯店、商業綜合體、美食街區等大中型住宿、餐飲單位為重點,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區近百家賓館飯店餐飲企業參與。沒過幾天,就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
不久前,記者走訪圓融購物中心、文峰城市廣場等地,發現在拐角處的垃圾桶都被貼上了醒目的生活垃圾分類標識,LED顯示屏顯示出“垃圾分類,從我做起”“花園城市,你我共建”等宣傳標語。在金石大酒店,行政部經理單既堂介紹,用于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增加了100多個。此外,他們對房卡的卡套做了專門設計,一張房卡大小的宣傳紙片放置其中,“花園城市,你我共建;垃圾分類,從我做起”這幾個大字簡潔而醒目。走進客房,溫馨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分類擺放在不同的位置并貼上了相應的標識。
據介紹,酒店的第42層到56層的383間客房都添置了生活垃圾分類的設施。開局良好,城管部門和餐飲商會將繼續發動,讓更多的賓館餐飲服務業單位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來。
如今,居民小區、賓館飯店餐飲行業,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行業單位都成為了重要的試點單位。此外,市城管局還會同機關工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了機關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召開了工作推進會,3個市級機關單位集中辦公區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開展;會同教育局編制了學校垃圾分類教育讀本,本學期將全面組織實施,并配套開展主題征文、知識競賽、趣味運動會等系列活動。
創新機制推動綜合治理
生活垃圾分類只是垃圾綜合治理工作的一部分。目前,我市建立了“焚燒為主、填埋應急”生活垃圾處理機制。堅持“區域統籌、城鄉統籌、資源共享、能力匹配”原則,統籌推進全市生活垃圾處置終端建設和運行監管,作為典型案例在省內予以推廣,并上報住建部。
我市還建立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全市101個鄉鎮、1348個行政村建成鎮村生活垃圾中轉站84座,鎮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覆蓋率達100%。目前,全市已建成如皋、啟東、海安、如東4座生活垃圾焚燒電廠和1座生活垃圾填埋場,海安1座餐廚廢棄物處理廠,市區、海安2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通州、開發區2座大件垃圾破碎設施,4座有害垃圾終端處理設施。
按照“一綜三專”總體思路,我市科學編制了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同步編制了建筑垃圾處理、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理、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三個專項規劃。其中,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規劃為全省首家,省住建廳專門在南通召開了垃圾分類和治理規劃編制推進會。規劃重點對生活垃圾終端處置廠、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建筑垃圾中轉調配廠、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中心、餐廚廢棄物處置終端等基礎設施項目點位和用地規模進行了規劃安排,確定了生活垃圾“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和“焚燒為主、填埋應急”等基本原則和治理方式,確立了 “3+5+X”垃圾分類標準,明確了源頭分類減量規劃控制措施,為垃圾分類和綜合治理提供了科學的規劃指引。目前,垃圾分類和治理的“南通模式”正在全市推開。
垃圾分類是處理生活垃圾的源頭工作,這個需要做好,以后垃圾的處理就比較容易了。垃圾分類需要人們養成習慣,習慣養成了,垃圾分類就實現了。對于垃圾的處理,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
相關新聞;智慧垃圾分類“變廢為寶”
在北京朝陽區惠新北里社區藍玨苑小區,居民劉大媽正在往裝有自己收集的塑料瓶垃圾袋上貼二維碼,然后把垃圾袋扔進旁邊的智能廢品回收機里。隨后,她的個人賬戶里增加了50個積分。
劉大媽告訴記者,以前小區里有好幾個廢品回收攤,廢品到處擺放,影響小區環境。去年底小區引入垃圾智能分類平臺,居民將貼有專屬二維碼的垃圾袋投入資源回收機,獲得相應積分,還能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類似將信息技術與垃圾分類、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融合起來的“互聯網+分類回收”模式在江蘇、四川、浙江等地的許多城市都有試點。通過“互聯網+分類回收”,可同步實現再生資源的自助投放、在線預約、上門回收、積分獎勵、商品兌換、增值服務等服務。
垃圾分類難在居民分類意識和習慣的培養,生活垃圾產生量多、分類難度大的居民環節是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難點所在。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楊海英說,垃圾分類工作目前全國已自上而下開展起來,但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問題,如百姓源頭分類質量不高等,論及根本原因還是缺乏強制手段。
垃圾源頭減量是減少垃圾總量的首要任務,而垃圾分類是垃圾減量的重要措施。業內專家表示,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垃圾分類方法,完善配套設施,結合獎懲手段,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逐步化解居民垃圾分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