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自今年年初中國開始禁止進口“洋垃圾”之后,馬來西亞迅速成為主要的替代目的地,今年前7個月,馬來西亞僅從“洋垃圾”的前10大來源國就進口了近50萬噸塑料垃圾。
以下為路透社報道全文:
數百袋裝滿來自美國、英國、韓國和西班牙的塑料垃圾的袋子溢出到了英達島(Pulau Indah)工業區的街道上。英達島是一個島嶼城鎮,距吉隆坡僅一小時車程,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港口所在地。
燃燒塑料的惡臭和來自近十幾家回收工廠的煙霧飄過鄰近社區,而更多的集裝箱裝載的塑料廢物正在被卸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達島這個名字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美麗的島嶼”。最近幾個月,這個東南亞國家成為世界各地塑料廢品出口商的首選目的地地,眾多非法塑料回收廠出現在馬來西亞的城鎮中,英達島只是其中之一。
引發這場“垃圾傾銷”的導火索是中國從今年初開始禁止從國外進口廢料,這擾亂了每年700多萬噸塑料廢物的流通。
馬來西亞迅速成為主要的替代目的地,今年前7個月,馬來西亞僅從“洋垃圾”的前10大來源國就進口了近50萬噸塑料垃圾。
數十家塑料回收工廠已在馬來西亞開設,以處理這些廢物,其中很多工廠沒有經營許可證,使用低端技術和有害環境的處置方法。
馬來西亞能源、科學、科技、氣候變化及環境部長楊美盈(Yeo Bee Yin)上周對國會表示:“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尤其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非法塑料回收廠。”
廢舊塑料被回收成球團,然后被用來制造其他塑料產品,但這個過程會帶來污染的風險。不適合回收利用的塑料被燃燒,釋放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到大氣中,或者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有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
楊美盈表示,她不希望馬來西亞成為發達國家的“垃圾桶”,但負責廢物管理的馬來西亞住房部部長Zuraida Kamaruddin對路透社記者表示,該國政府也不想錯過一門可能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
這兩位部長都是一個政府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正研究如何處理日益增多的塑料廢物。
在英達島工業區,路透社記者看到了近12家回收工廠,其中很多沒有招牌或公司名稱,盡管政府數據顯示,該地區只有兩家工廠擁有進口塑料廢物的許可證。
據官方通告,這些工廠中較大的一座,凈業生產有限公司(Jingye Manufacturing Sdn Bhd),已在8月份因為沒有執照而被關閉。
但該廠工人和附近居民說,它在幾周內就重新開放,當路透社記者本月早些時候訪問時,該廠已經恢復運作了,塑料廢物堆放在房屋內和沿途。
公司記錄顯示,凈業生產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在馬來西亞成立,是中國宣布將從2018年起禁止進口外國廢物的三個月后。路透社無法聯系到這家工廠的所有者,也沒有在記錄中找到任何聯系方式。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工業區工人表示,英達島工業區內有多達8家非法工廠,很多工廠公開焚燒不能回收利用的塑料廢物。
據馬來西亞住房部部長Zuraida稱,在附近的瓜拉冷岳縣(Kuala Langat),當局發現41家工廠非法運營,其中很多是由中國公司運營的。
過去的三個月里,大約30家工廠被當局關閉,因為附近居民抱怨他們公開焚燒塑料并引發健康問題。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非法工廠是如何采購塑料廢物的。Zuraida說,擁有進口和回收這些廢物許可證的95家公司中的一些,由于缺乏處理此類廢物的能力,正在將這些廢物分包給非法工廠。
今年前7個月,馬來西亞從其10個最大來源國進口的塑料廢物躍升至45.6萬噸,而2017年全年的進口量為31.66萬噸,2016年為16.85萬噸。
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廢物出口國,美國在1月至7月間向馬來西亞出口了178,238噸此類廢物,幾乎是運往第二大目的地泰國的兩倍。
英國是另一個塑料廢物出口大國,將其四分之一的垃圾出口到了馬來西亞,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馬來西亞環境部長楊美盈估計,今年塑料回收行業將為馬來西亞賺取35億林吉特(約合8.42億美元)。
住房部長Zuraida表示,她計劃很快出臺新規定,使工廠更難獲得進口許可證。
她表示:“我明白回收塑料相當有利可圖。所以我也在想,我們是否應該錯過這個經濟機會呢?這是委員會將要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