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審議通過到一步步推進實施,再生塑料產業一年半時間經受了禁止進廢與環保的雙重打擊,或揮淚轉行、或遠涉重洋、或逆變求生,上演了一幕幕產業變革的悲喜劇。
進口再生顆粒將打開國內市場
2018年對于再生塑料行業來說,不管是國產廢塑料還是進口廢塑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在2018年1月份生活類廢塑料禁止進口之后,廢塑料進口量大幅度下滑。
據最新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廢塑料進口總量為5.18萬噸,同比去年下滑99.11%。其中再生PE進口量在1.27萬噸,再生PS進口量在0.19萬噸,再生PVC進口量在0.02萬噸,再生PET進口量在1.36萬噸,其他廢碎料及下腳料進口量在2.34萬噸。
2019年春節前,18年全年再生各產品進口量均已呈現,然進口量的驟減,幾乎可稱為忽略不計狀態。而2019年開始工業類廢塑料也被禁止,至此,廢塑料進口成為歷史。 在全面禁廢之后,廢塑料進口不再存在,部分商家轉做為進口顆粒,一部分直接在國外設置工廠,另一部分只做進口顆粒貿易。
后期海關政策面或將調整,進口顆粒將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 思考再生塑料產業變革之路
《方案》是為解決資源環境日趨突出的問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適應產業綠色發展的國際趨勢,是轉變我國廢塑料行業發展方式和建設綠色中國的重要支撐。廢塑料行業是政策導向型行業,隨著逐步禁止廢塑料進口政策的出臺,一定會對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新形勢,新常態,企業正確立足實際、正視現狀,轉型升級、謀求提高,實現企業平穩過渡發展是一條必由之路。
一、統籌國內廢塑料資源管理,深度開發國內“城市礦產”資源廢塑料再生回收產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基于當地旺盛的市場需求,這個行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行業整治的目的并非是打擊這個行業,而是規范產業的發展,使產業在整治中得到提升。這在《方案》中的最后一句“要加強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發展循環經濟”,得到了體現。隨著國外廢塑料的逐步禁止,廢塑料再生回收產業應將目光轉向國內廢塑料資源。構建廢塑料回收體系和高值化利用技術體系,通過財稅扶持制度,推進廢舊塑料回收生產中先進、節能技術與設備的推廣應用,打造再生塑料全產業鏈,提高國內廢塑料回收利用率,深度開發國內“城市礦產”資源。
二、強制實施垃圾分類,構建廢塑料回收網絡體系
結合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引導建立以社區和村委會回收網點為基礎的點多面廣和服務功能齊全的回收網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搭建垃圾分類收運系統,務實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形成“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同時推動建立設施先進、管理手段現代化的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處理中心,以有效減少垃圾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減輕末端處理壓力,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資源,如廢塑料、廢紙等。在獲得量多質優的廢塑料資源的同時,布局后端加工利用產業鏈,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三、加強科技創新,助推廢塑料資源清潔高值利用
目前,許多企業至今仍然沿用傳統技術進行廢塑料再生,各種污染物難以徹底清除,致使產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廢塑料再生產品附加值,對于廢塑料行業的企業而言,核心競爭力就是技術。廢塑料企業要不斷改進設計,改善管理,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并且應引進新的技術和設備,爭取與技術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合作,選取高附加值項目及相應技術,不斷地將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加工工作中,提高生產效率,研發高性能產品,增加企業效益,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抵御市場風險,最終才能在殘酷的行業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四、打造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園區,走循環經濟道路
國內廢塑料的產業鏈分回收、分揀、清洗、造粒或改性、成型,分工精細,但正是這樣,每個環節成本的疊加使得廢塑料再生利用的最終成本大幅增加,條件成熟的企業可向產業鏈上下延伸,這樣能大大節約成本。通過打造再生塑料全產業鏈,實現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雙嬴。產業園區是產業調整和升級的空間聚集形式,是產業集聚的助推器,是聚集資源要素、加快產業發展的平臺和優勢載體。廢塑料企業入駐園區可以在海關、檢驗檢疫等相關機構的監管和政府產業政策、加工技術、科技研發等方面的大力扶持下,利用園區配備的科研和技術優勢,提高廢塑料資源的回收效率,實現對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等的統一收集處理,降低其對環境的污染,從而有助于加強環境管理,促進廢塑料加工行業的健康發展。
《方案》的公布已然吹響了廢塑料產業變革的號角,廢塑料再生利用產業雖然迎來新機遇,但更面臨新挑戰,尤其疊加環保要素使得中小企業前行致力更為步履蹣跚,熬過治暗時刻,一定會守得日出云開,開拓出綠色廢塑料產業更加廣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