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日益突出。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部署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而推動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離不開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為此,記者走訪了相關部門了解了這項工作在文登的進展情況。
分類垃圾桶常見,分類意識不常見
近日,記者通過走訪城區幾個小區發現在文登,大部分小區和公園放置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種垃圾桶,而部分小區垃圾桶未做任何分類。而記者通過走訪相關單位發現,在我區放置的分類垃圾桶的利用率較低。
在一些小區,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差異較大。有的小區,垃圾桶雖然標明了分類,但很多居民卻視而不見,主動進行垃圾分類者屈指可數。在不少垃圾桶周邊,一些紙盒、塑料瓶和廚余垃圾等堆放在一起,有的垃圾桶里還放著廢電池等有害垃圾。
“我從來沒有注意到小區的垃圾桶哪個是可回收,哪個是不可回收的,基本上都是在匆忙上班之前順手把垃圾丟出去,在自己家里也沒有做過分類。”市民于女士說。
而大多數市民也像于女士一樣從來沒有關注到垃圾分類這件事情,每天只是把所有垃圾放在一個垃圾袋里一起扔掉。事實上,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來說,垃圾分類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任重道遠,受到包括人們的思想意識、周邊的硬件設施配套等現實問題的阻礙。
垃圾分類推廣與宣傳亟待加強
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低成本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趨勢。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進行科學的垃圾分類,這種現象在某些大城市也是管理者頭痛的事。
“我家里有很多用完的電池,我知道電池亂扔會污染環境,但是我又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小區里也沒有集中回收處理的地方。”市民姚女士告訴記者,如果自己學會了系統的垃圾分類,哪怕比較麻煩,但也會去做好,為保護環境作出一點貢獻,但現在垃圾桶分類并沒有很細致,自己也無從下手。
除了市民對垃圾分類感到困惑,近年來,環衛工人被垃圾箱里的玻璃、鐵絲割傷手的事情時有發生。因此,做好源頭分類要加強宣傳和推廣外,在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環節也需下好功夫,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功虧一簣。例如,有的地方垃圾桶的垃圾本來已分類,但卻被一股腦倒進一輛垃圾車上,結果又混在一起,做了無用功。
推動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久久為功,引導全民參與,加強垃圾分類推廣與宣傳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文明是一個大的范疇,垃圾分類是城市文明的一個縮影。
當人們放眼長遠,關注“門前雪”之外的“大環保”,不糾結于垃圾分類的“小麻煩”,讓“麻煩事”變“分內事”,讓垃圾分類成為新習慣、新風俗、新規矩,那么文明的行為方式就能逐漸養成,日常生活環境就能得到改善。
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把有用物資,如紙張、塑料、橡膠以及廢舊家用電器等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單獨投放,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據了解,依據《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垃圾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鎘鎳電池、氧化汞電池、鉛蓄電池等),廢熒光燈管(日光燈管、節能燈等),廢溫度計,廢血壓計,廢藥品及其包裝物,廢油漆、溶劑及其包裝物,廢殺蟲劑、消毒劑及其包裝物等。第二類是易腐垃圾,包括食堂、賓館、飯店等產生的餐廚垃圾,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產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殼、畜禽產品內臟等。第三類是可回收垃圾,包括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包裝物、廢舊紡織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廢玻璃、廢紙塑鋁復合包裝等。
“對待第一類垃圾,我們的處理過程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廢棄的熒光燈管燈泡投放時要打包固定,防止燈管燈泡破損以致有害的汞蒸氣揮發到環境中。比如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二次電池(俗稱充電電池,包括鎳鎘、鎳氫、鋰電池與鉛酸蓄電池)、紐扣電池等就不得隨意丟棄,要投放到有害垃圾桶中。而易腐垃圾水分多,易腐爛變質,散發臭氣,既影響周邊環境,也容易在垃圾收運過程中出現污水滴漏問題,所以易腐垃圾投放時要瀝干水分,投放到專用的垃圾袋中,扎緊袋口。易腐垃圾桶應蓋好蓋,以免污染周圍環境。”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表示。
廣大市民在處理可回收垃圾時,可以遵循以下四個要點:紙類應盡量疊放整齊,避免揉團,紙板也應拆開疊放;投放瓶罐類物品應盡可能將容器內產品用盡或倒盡,并清理干凈后投放;玻璃類物品應小心輕放,以免割傷破損,最好是袋裝或者用容器裝好后投放;織物類應打包整齊后,定期投放到指定收集點。
有專家表示,實施垃圾分類,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當前,垃圾分類在我國實施時間較短,未來還需要更多制度設計,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總之,垃圾分類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情,垃圾分類能有效節約原生資源,改善環境質量,帶動綠色發展,引領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