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漸成熱詞。7月1日起,上海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率先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屆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施行,將對垃圾分類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開罰單。
隨著智能垃圾回收設備大規模進入市區和小區,垃圾回收設備仿佛成為實現垃圾分類的重要突破口。濟南的多個小區也采用了智能垃圾回收設備,那么垃圾分類實現效果如何呢?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將迎來什么變革?此前存在的難點該如何破解?連續多日,經濟導報記者在濟南多個小區進行了調查走訪。
理念認同,行動滯后
“平時扔生活垃圾基本不會分類,只有在家中會為廚房和其它房間的垃圾進行分類,每次扔垃圾就會將家中所有垃圾合起來一并扔進這里的一個垃圾桶內。”27日,家住濟南市陽光舜城社區的居民王翼虎,在一處分類垃圾桶前將自己手中的一袋垃圾直接投進了標有“廚余垃圾”的垃圾桶中。隨后半小時內,經濟導報記者看到,不少居民會采用最省事、最傳統的“一袋扔”方式投擲垃圾。
垃圾分類在濟南已經喊了19年。早在2000年,濟南就曾選取省郵政宿舍等小區作為早期試點,進行垃圾分類收集的嘗試。然而在經濟導報記者調查走訪中發現,當前垃圾分類工作面臨的問題是:只有小部分家庭能做到垃圾分類收集,而大部分依然混裝在一起;小區收集運輸的環衛工人無法對垃圾進行區分,只好混雜在一起。雖然大家對垃圾分類都有所了解,并且希望積極分類,但因為處理起來相對麻煩,很多家庭和居民依舊采取最省事的方法。
在濟南燕山小區內,一位環衛負責人表示,目前不斷增加的城市生活垃圾數量、垃圾分類環節脫節、居民參與度不高……確實讓環衛部門的垃圾分類工作變得更為緊迫。
近期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顯示,92.2%的受訪者認為“垃圾分類”對于保護我國生態環境是重要的,但僅30.1%的受訪者認為自身在“垃圾分類”方面做得“非常好”或“比較好”。
“對于城市家庭垃圾而言,分類的重要經驗是干濕分離。對于廚余垃圾等濕垃圾,現在不少家庭會在水池內安裝處理設備,將廚余垃圾打碎后排到下水管道沖走;在菜市場、小區,政府建立起一些小型處理設施,就近處理做成有機肥。但能夠做到這樣的居民、小區和部門還是少數。”濟南環保NGO組織、“環保樂行”負責人劉念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目前他們經常配合政府部門去小區、街道以及一些公共場所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推廣,可喜的是,不少年輕家庭都有這樣的環保意識,不少“80后、90后”的父母會專門帶著孩子去了解垃圾分類的常識,但是從意識到行動這一大步邁出去,還有很多路要走。
關鍵在于強制性
在濟南市陽光舜城小區內,經濟導報記者看到,一輛垃圾回收車在收集垃圾桶內的垃圾后,將車隨后開到了位于旅游路南頭的一處垃圾集中回收點。經濟導報記者在與環衛工人交談中了解到,車輛本身采用自動回收和傾倒的方式,收集和回收過程沒有人工參與,前期垃圾如果分類有誤,后期環衛部門很難再進行二次分揀。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達不到預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以前生活垃圾分類都是由政府主導,缺少企業主體介入;第二是缺乏頂層設計,職能部門各干各的,市容部門管生活垃圾,住建部門管建筑垃圾,農業部門管農業垃圾;第三是垃圾分類沒做好全程分類,設施配套跟不上。”山東林格納物資回收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鵬表示,目前行業內亂象不少,對于垃圾分類,各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探索,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模式。
“問題的關鍵在于前段,如何收集、如何真正從源頭做到分類,這個應該向日本、德國學習。比如切實把垃圾分類上升到立法角度,就像‘酒駕’,懲戒力度大了,自然就會有效果。”山東省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戰略聯盟理事長、青島衣再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由恒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垃圾后端的處理技術全世界領先,除了在加大推廣和教育力度之外,更需要配合法律和政策共同推動。
據了解,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開,中國對這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垃圾分類工作目標及時間表: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濟南環境監測與固廢資源研究院副院長李煥龍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7月1日開始,上海將面臨垃圾分類的“大考”,國內其他城市也將陸續“開考”。垃圾分類是伴隨城市化進程出現的一種“新時尚”。但事實上,換一個國家,換一座城市,垃圾分類中碰到的情況就會變化,現有的成功模式不一定有“普適性”。因此,探討垃圾分類還應該結合不同城市和地區的具體情況和操作方法,政策要緊,方式方法可以靈活。
未來是個大市場
“具體到上海,其生活垃圾分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4個類別,根據不同類別還要配套投放、收集、運輸、處理4個系統,對于每個環節都需要有投資、設備、運營、咨詢服務4大產業配套,同時會刺激行業大量人員聚攏,就像物流行業一樣。”孫鵬表示,自己所經營的企業主要是從事一些廢舊金屬、紙制品以及紡織品的回收和貿易,之前不少都是農民工從事參與這個行業,但隨著國家逐步重視和立法,相關產業鏈的逐漸完善和產能釋放,市場會圍繞垃圾分類催生很多新的產業和人工。
王翼虎表示,近期上海出現“代扔垃圾服務中介”,居民可以購買第三方服務來解決垃圾分類問題。經濟導報記者隨后打開支付寶下“城市服務”選項發現,濟南還沒有類似的服務選項,但是一些小區內不少智能化垃圾分類回收設備確實也很亮眼。
27日,在濟南市陽光舜城小區、燕山小區、華陽路華陽新區等小區內,經濟導報記者發現,“小黃狗”“愛城市”等多個智能垃圾回收設備進入社區。不少小區居民表示,已經嘗試過將家中的玻璃瓶、易拉罐等廢品投入其中,并且能夠得到現金、獎券等獎勵,新生的事物讓市場有了一個突破口。
李煥龍表示,上海推行垃圾分類政策反映到二級市場上,這個領域里已經有多個上市公司。目前山東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大型回收和加工企業,比如位于濱州的龍福科技,就可以利用礦泉水瓶回收后拉絲處理制成各式漂亮的地毯。隨著各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分類從46個重點城市增加到29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這部分的產業增量10年內就可達到500億元至600億元,此外環保裝備領域又將增加300億元到500億元的市場空間,加起來有千億之多。
“我們目前也在傳統的物資回收產業之外,積極開拓新的商業版圖,比如增加了垃圾分揀咨詢與培訓的體系化咨詢服務,可以服務政府及相關機構。此外針對一些大型的智能化垃圾分類設備,我們也準備從國外引進,希望能夠對國內環境和行業有一些借鑒和推動。”孫鵬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行業要想良性循環,還應該從市場和商業的角度出發,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的創新和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真正培育產業全生命周期的循環發展,這樣一來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起到“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