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減速換擋”,中國對銅的消費增長明顯放緩,但是中國在銅加工方面的影響力還是與日俱增,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是全球第一大銅消費國、第一大銅冶煉國。國際銅業研究組織(ICSG)最新報告預計,全球精煉銅產能至2018年將達到3020萬噸,較2014年增長11%,其中有39%年產能增長來自于中國。
從銅加工企業分類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銅精礦為原材料的加工企業,實際上就是中國銅冶煉企業;一類是以精煉銅為原材料的銅加工企業,如銅桿、銅管等企業。
首先分析銅加工企業的套期保值策略,即中國銅冶煉企業可能采取的對銅精礦和精煉銅的套期保值策略。中國銅冶煉企業風險敞口可以劃分為上游原材料銅精礦和產成品精煉銅的雙向敞口。中國銅冶煉企業的原材料大多數從海外市場采購,自產的原材料比重不足20%,而產成品出口需征收高額關稅,因此產成品都是銷往國內,除非來料加工或者轉口貿易。
針對銅精礦保值,國內銅冶煉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采購方式,如是長單還是現貨貿易來確定。銅精礦采購在很多時候大部分采購量都是通過長單方式確定,而銅精礦定價是根據LME銅價倒扣銅精礦加工費(TC/RC)確定,銅精礦大多數是通過點價的方式采購,LME銅價和TC/RC往往作為銅精礦進口成本核算的基準。這就使得如果中國銅冶煉企業對銅精礦保值,必須在海外采購點價的同時在國內期貨市場拋售,拋售的量按照銅精礦含銅來折算。
然而,由于滬銅和倫銅存在價差變動,往往點價及在國內拋滬銅不在價差最合適的時候,或者說銅價外高內低會導致套保效果不佳。這就需要中國銅冶煉企業根據滬銅和倫銅價差季節性規律,以及全年生產計劃統籌靈活地調整拋滬銅的頭寸,或者通過期權等方式彌補損失。